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谋略家——贾诩(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战乱叠起的三国时代,一大批叱咤风云的智谋之士乘时而起,在东汉倒塌的废墟上纵横捭阖,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他们各为其主,施展其机敏的判断力、诡谲的权变和神妙的计谋,参与三国间你死我活的斗智斗勇,把人类的智慧表现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如果没有这些运筹帷幄的谋士们的jīng彩绝伦的表演,这段光彩夺目的历史就会一下变得黯然失sè。魏宰相贾诩就是这众多谋士中的一个姣姣者。在脍炙人口的长篇历史《三国演义》中,大多数智谋之士如诸葛亮、庞统、徐庶等人,都经过了作者的深艺术加工,唯有贾诩这个形象保持其原汁原味,可以,他是一个不需润sè的历史传奇人物。

寒门才子临危不乱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县(今甘肃武威)人,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出生于一个庶族地主家庭。贾家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家庭,世居武威,历代未出过高官。贾诩自幼聪颖,读书能过目成诵,尤其是他才思敏捷,遇事颇能随机应变。因此,家人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光耀门庭,出人头地。

但是,当时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即各地人才须由zhōng yāng和地方主要官员推举,经过考核而任以官职。察举的标准非常笼统,加上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这使朝廷的公卿守相等官员有机可乘,他们推荐出来的人大多是私人门生故吏,或是地方贵族子弟。寒门子弟虽有真才实学,也难以登上仕途。由于贾诩出身低微,所以他在20岁以前一直默默无闻。

当时,有位名士能慧眼识英才,他就是汉阳人阎忠。阎忠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当他在凉州武威见到贾诩后,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颇有相见恨晚之感。阎忠是一位才智超人的有识之士,在桓帝、灵帝年间,他就断定东汉王朝已是“难佐之朝”,就像一块朽木不可雕凿。他与贾诩气味相投,从贾诩的谈吐中,他认定贾诩是汉高祖刘邦的智囊张良、陈平一类的人物,足智多谋,才识远在一些徒有虚名的士子之上,rì后定能成大器。于是,阎忠四处奔走,播扬贾诩的才华。

由于阎忠的夸赞,贾诩的名声逐渐传扬开来。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贾诩终于获本郡推荐为“孝廉”,被朝廷用为郎官。自此,23岁的贾诩踏上仕途,他从遥远的西北边地来到东汉都城洛阳任职,满怀喜悦地领略这一都会的繁华。可是,贾诩很快就失望了。此时的东汉王朝宦官专权,朝政败乱,皇帝公开卖官鬻爵,有学之士备受打击迫害。贾诩看到这些情状,感到前途渺茫,不久即称病辞职,黯然还乡。

没想到,一场飞来的横祸正等着他。就在他途经禥县(今陕西陇县南)时,当地的氐族人正在发动叛乱,贾诩与同行的数十人全被其扣押。氐族人把他们当作战俘看待,要将他们一个个活埋。当轮到要活埋贾诩时,贾诩急中生智,对那些叛乱者:“你们不要将我活埋了,我是护羌校尉段的外孙。如果我家得知我被你们抓住了,必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出去的。”氐人听了,顿时相顾失sè。原来,时任东汉宰相的段在延熹年间(公元158—167年)曾担任护羌校尉,在西北数次打败羌人,威震西土。贾诩与段虽同为武威姑臧县人,但并不是什么亲戚关系,只是他临危之际突生一计,想借段之威名来震慑氐人,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没想到此计果然凑效,氐人大惊之下,不仅不敢动他一根毫毛,而且还温言抚慰,嘱他不要让其“外祖父”大动干戈,并礼送他出境。就这样,贾诩运用自己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本领,保住了自己的xìng命。

神机妙算不得其主

返回家乡后,贾诩便闭门不出,潜心读书,躬耕陇亩,蓄以待时。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原凉州豪强、时任中郎将的董卓受命至陇西攻羌。他乘机派人至老家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招兵买马,壮大势力。当时,以黄巾军为主力的农民起义已在全国各地爆发,东汉政权岌岌可危。贾诩作为功名心很强的封建士大夫,认为匡危济难、建功立业的时机已经到来了,便投身于董卓的军中。但在最初几年间,贾诩人微言轻,才华受到压抑,不得其志。

这时,朝臣张济之侄张绣对贾诩:“这里不是久留之地,先生怎么不快走啊?”贾诩忧虑地:“现国家有难,我怎能离开呢?”他认为李催等人得志,是因为自己当初所献计谋造成的,现局势发展到这一步,他有责任尽量减少这些人的危害,徐图挽回。

李催又来向贾诩问计,想把汉献帝及大臣们劫持到军中。贾诩连忙劝阻:“不可。胁迫天子是大不义的行为。”但李催不听,劫持皇帝为质,烧毁宫殿城门,大肆抢掠。郭汜则劫持公卿大臣。双方继续交战。不久,李催军中发生哗变,一些将士保护汉献帝逃了出去,终于摆脱了李催的控制。

历经李催、郭汜之乱,长安由繁华的都市变成了一片废墟。面对此景,贾诩痛心疾首。因为,他当初迫于无奈之际定计起兵攻长安在先,而后发生的种种变乱他又无力去制止,他感到自己难逃助纣为虐的骂名。他痛恨李催、郭汜等罪恶之徒,所以在献帝出走后,他将自己的官印和绶带弃掉,偷偷携家属出了长安,去华yīn(今陕西东部、渭河下游)投奔屯兵于此的段煨。

宁辑将军段煨与贾诩是同乡,知道贾诩能谋善断,对他非常热情,把他留在军中出谋划策,为自己争夺地盘服务。由于贾诩智略过人,段煨军中将士都非常尊敬他。段煨为人心胸狭隘,见贾诩的威望越来越高,便害怕起来,表面上对贾诩礼数周全,内心里却处处提防他。

看到段煨如此忌才,贾诩认定他也不是成就大业的人,决心另投明主。原董卓的部将、骠骑将军张济驻军在南阳,张济死后,其侄张绣统其军,驻兵宛城(今河南南阳)。贾诩在长安时就与张绣相得,因此便想投奔他。有人劝贾诩:“段煨待君甚厚,君为何非离开他不可呢?况你的家都在这儿,今后怎么办?”贾诩胸有成竹地:“段煨多疑,对我心有疑忌,礼节虽厚,但这是靠不住的,rì子久了就会为他所害。我如果离开了,他心里一定很高兴,并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结更大的势力,以结为外援,因此,他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而张绣身边没有能运筹帷幄的谋主,极愿得到我。如此一来,我的家室和我本人就都可以保全了。”

在一个深夜,贾诩乘夜sè潜出段煨大营,被张绣所派的人接走。到南阳后,张绣待以晚辈对长辈之礼,甚为恭敬。贾诩出走后,段煨果然很高兴,并继续善待其家属。一切与贾诩所料分毫不差。

在张绣处,贾诩得以大展才略,而张绣也对他放心任用,言听计从。只是张绣实力弱,在群雄割据的夹缝中很是被动。贾诩劝张绣连结荆州牧刘表,结为外援。张绣同意了,即委派贾诩亲赴荆州服刘表。在荆州,刘表待之以客礼,对贾诩的主张也很赞同。一番交谈之后,贾诩认为刘表是一个庸才,和平时期可以位列三公,而值此战乱之际,刘表缺少权变,遇大事疑而不决,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不过,与这种人连和,倒是一个很安全的对策,不怕被他吃掉。

就在贾诩刚到南阳不久,张绣就面临着一次生死考验。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雄霸之气十足的曹cāo即率15万大军向张绣逼来,大有踏平南阳之势。曹cāo,沛国谯(安徽亳县)人。父曹嵩官至东汉太尉。曹cāo在汉桓帝时即入仕为官,为人机jǐng有权谋。黄巾起义爆发时,曹cāo被任命为骑都尉镇压起义,因功迁升为济南相,后为东郡太守。董卓专权后,他招兵买马参加了征讨董卓的行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cāo被地方官拥为兖州牧,镇压青州黄巾军,势力rì壮。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自李催军中逃出后,辗转到达洛阳。曹cāo便乘机迎献帝至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随后便四处征讨诸侯,势力弱的张绣成为其首先攻伐的对象。

贾诩见张绣兵不过万,的确不是曹cāo的对手,便劝张绣暂时投降曹cāo,以避其锋芒,待机东山再起。张绣从之,派贾诩至曹cāo营寨通好言和。曹cāo见贾诩应对如流,非常喜欢他,yù用为谋士。贾诩:“我以前跟随李催,得罪了天下的人;今从张绣,言听计从,我怎么能背弃他呢?”完便告辞而去。次rì,贾诩引张绣至曹cāo处,表示降服之意。随后,曹cāo即领兵入宛城屯扎,并将部分军队分屯城外,寨栅相联10余里。

曹cāo初到宛城,竟强令张济爱妻前往曹营侍寝。对此,张绣咬牙切齿,愤恨不已。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张绣依贾诩之计率兵偷袭曹cāo营帐。曹cāo猝不及防,慌忙上马出奔,右臂中箭,坐下马也被shè死。正在危险万分之际,曹cāo的长子曹昂纵马赶来,跳下坐骑,扶曹cāo上马,曹cāo才得以逃脱。这一仗,曹cāo损兵折将无数,其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及得力猛将典韦都死于乱军之中。曹cāo遭此败绩,损兵折将,无可奈何,只好率军退回许昌。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cāo为报此仇,率军再攻张绣与刘表的联军,沿途势如破竹,直抵南阳城下。张绣退守城内,闭门坚守。曹军围城攻打,以土填其城壕,在城边作梯凳,并架起云梯攻城。曹cāo还亲自骑马绕南阳城窥望南阳的守备情况,寻找其破绽,而后传令军士在城西门角上堆积薪柴,会集诸将在那里指指。

曹cāo的举动没有逃过贾诩的眼睛,他略一思忖,便知道了曹cāo的鬼把戏,便对张绣:“曹cāo见我城东南角的砖土颜sè有新有旧,设置的鹿角多半损坏,想从那里攻城。但为麻痹我们,故意让士兵在西门角堆积柴草,诈为声势,yù哄我撤兵守西北,他好乘黑夜从东南角破城。”张绣问:“怎么办呢?”贾诩献计:“这很容易对付。明rì可令jīng壮兵士埋伏于东南一带,却让城中百姓扮作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曹兵从东南角爬城,然后一声炮响,伏兵齐出,曹兵必败无疑。”张绣便依计而行。这时,曹cāo听张绣把士兵都撤到城西北防守,呐喊守城,东南面却很空虚,便自以为得计。到了夜间,曹兵从城东南面爬过城壕,砍开鹿角,进入城中。不料一声呐喊,伏兵四出,曹兵被杀得大败,退出城外,败走数10里,折兵5万余人,丢失辎重无数。

此战之后,双方相持又两个月之久,曹军士气低落,无所建树,又闻冀州的袁绍要突袭许昌,无计可施,只好撤退。一天早晨,张绣、刘表闻知曹军北撤,便集结大军追赶。贾诩劝阻道:“现在不能追击,如若追击必败无疑。”张绣不听,:“现在不追,不是坐失良机吗?”张、刘联军万余人向曹兵追去,约行10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兵早有提防,奋力接战,把张绣、刘表两军打得大败而还。张绣垂头丧气地领着残兵败将回来,见到贾诩,很是羞愧,谁知贾诩急迫地对他:“赶快再去追击。”张绣大惑不解:“今已败,干嘛又追?”贾诩肯定地:“现在追去,必定大获全胜。”张绣便半信半疑地收拢残军,再去追赶,曹兵竟不堪一击,沿途丢弃辎重无数。

张绣收兵回城,不解地问贾诩:“我先用jīng兵去追击撤退的曹兵,您一定会败;这次我以残兵去追击取胜的曹兵,您又一定会胜。而其结果都不出先生所料。这是什么原因呢?”贾诩笑着:“道理其实很简单。将军虽善用兵,但不是曹cāo的对手。曹兵虽退,但曹cāo料到你会去追,必定亲率重兵断后,故追之必败。将军既败之后,曹cāo便轻兵前进,把辎重留给后面的疲弱之兵,也不防备,这时去追,当然会获胜。”张绣听了,不由得对贾诩佩服得五体投地。

顺应时势归曹建功

时来运转,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曹cāo连打胜仗,先擒杀吕布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再败关中李催之军,势力大振,连江东孙策也奉曹cāo旗号。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cāo与袁绍之间的战争已是一触即发。

为了战胜曹cāo,割据冀、并、青、幽四州之地的袁绍特派使者到穰城(今河南邓县)与张绣订盟,以拉拢他出兵对付曹cāo。此时的张绣自知要独闯天下,凭他的力量是不行的,便思投靠某个大诸侯,撤掉自己dú lì的旗号。他见兵强马壮、声名远播的袁绍都来拉拢他,觉得面子不,就想归附袁绍。贾诩也接到了袁绍的亲笔信,表示很看重他,希望他促成此事。但贾诩反对张绣归附袁绍。在招待袁绍使者的宴会上,贾诩怕张绣急忙表态,便公然对袁绍使者:“请你回去告诉袁绍,他连兄弟(指袁术)尚且不能相容,还能容天下豪杰吗?”张绣听了这话,不免心中忐忑不安,怕袁绍怪罪。

席散,张绣问贾诩道:“既然先生认为不应当归附袁绍,那么该归附谁呢?”贾诩胸有成竹地:“不如归顺曹cāo。”张绣听了,不解地:“袁绍与曹cāo相比,势力强大得多。更何况我们接连与曹cāo打仗,已结下怨仇,怎么能归顺他呢?”贾诩分析:“这正是归顺他的原因。曹cāo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有利的地位,这是其一;袁绍强大,我们这人马去归顺他,他不会怎么看重,而曹cāo人马少,正需要扩充,他得到我们,必定会很高兴,这是其二;曹cāo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纵与他有怨仇,他也不会计较,借以向天下人表明他宽容大度、品德高尚,这是其三。有了这三个原因,将军就不必再迟疑了!”张绣听了他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他的意见,率领士卒归附了曹cāo。

张绣归降曹cāo后,曹cāo不计前仇,任命他为扬武将军,还与张绣结为儿女亲家,以表示对他的亲近。同时,曹cāo更为得到贾诩而高兴万分,他拉着贾诩的手:“为我创造这个机会取信于天下,这是你的功劳啊!”他早就想得到贾诩,这次总算是如愿以偿。曹cāo上表奏请献帝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爵都亭侯,很快又迁升其为冀州牧。只是当时冀州尚在袁绍辖下,贾诩便留在曹cāo幕下担任军事参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著名的官渡之战终于爆发。在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中,袁绍显然占有优势:兵多将广,粮草充足,而曹cāo军队较少,粮草供给困难。因此,曹cāo手下一些人被袁绍的优势所吓倒,如孔融就:“袁绍地广兵多,有田丰、许攸这样的谋士出谋划策;有审配、逢纪这样的忠臣奔走效劳;有颜良、文丑这样的勇将带兵打仗。我们同他较量,恐怕难以取胜。”听了这些议论,曹cāo也有举棋不定,便问计于贾诩。贾诩:“曹公贤明超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任用人才超过袁绍,果断机智超过袁绍。有这四个超过袁绍的长处,您没有不能在半年之内平定袁绍的理由,只要下定决心,抓住机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局势可以大定。”曹cāo听了他的中肯分析,连连称善,忧虑顿然消失。不久,曹cāo果然以弱胜强,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绍的主力,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战后,曹cāo特地为贾诩请功,授贾诩太中大夫的官衔。

曹cāo也有刚愎自用的时候。在统一北方以后,曹cāo又想乘机统一全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cāo率几十万水陆大军南下,首先夺取了刘表盘踞的荆州,然后计划沿江东下,进攻退至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的刘备和割据江东的孙权。贾诩认为北方历经战火,经济备受破坏,人民灾难深重,曹cāo进行这场战争貌似以强击弱,实则极度虚弱,没有决胜的把握。所以,他劝谏:“明公,您过去打败了袁绍,如今又收取了汉南,威名远扬,军队rì益强大。如果您能利用荆州的富饶资源,厚赐吏士,抚安百姓,使百姓能安居乐业,有了富强作后盾,那么就不必劳师动众,江东可唾手而得。”但曹cāo此时已心急难捺,没有接受贾诩的金玉良言。不久,正如贾诩所料,曹cāo在乌林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遭到孙、刘联军的火攻,几十万大军死伤甚众,大败而还。经过这件事,曹cāo更对贾诩刮目相看。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chūn,为了巩固北方的统一,彻底清除后方的威胁,曹cāo命司隶校尉钟繇和大将夏侯渊率军进取关中,攻打西北军阀马超和韩遂。七月,曹cāo带着贾诩亲到前线指挥作战,与马超的军队相持于潼关一带。马超异常勇猛,与曹cāo的军队几经交锋,曾打得曹cāo易袍割须逃窜。曹cāo向贾诩问计,贾诩:“只要使用离间计,要打败马超、韩遂联军轻而易举。”曹cāo听了,大悟道:“先生的意思我懂了。”曹cāo依计而行,先以故旧关系与韩遂在阵前叙旧,使马超顿起疑心,而后按贾诩的计策,写给韩遂一封经过多处故意涂抹的信件,让马超怀疑韩遂与曹cāo相互勾结。结果,马超和韩遂由误会到火并,力量大为削弱,曹cāo坐收渔翁之利,很快就打败了马超,占领了关中大部分地区,免除了其南下的后顾之忧。在这一战中,贾诩的老谋深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谋定储贰开国功臣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年已过六旬的曹cāo领有冀州、魏郡等10个州郡,占有了北方半壁江山。曹cāo自封魏王,一切政令都出自曹cāo的魏王府。魏王与皇帝已只是名义上的差别,若不是顾及“君臣大义”,他要把名存实亡的刘氏王朝变成曹氏王朝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过,曹cāo只是不想在他的手里夺过皇位而已。他处处都在为他的后代取代汉室创造万无一失的条件。他:“若天命在我曹家,我愿做周文王。”但是,他该选择谁来做“周武王”呢?曹cāo一时举棋不定。

曹cāo生有25个儿子,长子曹昂死于宛城之战,次子曹丕成为曹cāo实际上的长子,按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继承权非他莫属。而且曹丕能文能武,决非庸才。但其第三子曹植同样是一个能文善武、胸有大志的人,并在才思敏捷方面远胜曹丕。他为了能取得父亲的继承权,凭着自己的才华,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支持者,他们都是当时闻名于世的文人学士。这些人常在曹cāo面前为曹植大唱赞歌,称他为当世奇才,是曹cāo理想的继任人选。曹cāo也很欣赏能作七步诗的曹植的才干。但他亲眼看到袁绍、刘表都因选嗣不慎而引起内讧断送了霸业时,认为自己对此要慎重对待。

贾诩在这场继承权之争中,是倾向曹丕的,他认为曹丕有乃父之风,而曹植不过是一个饱学之士,未必能治理好国家。况且天下未定,如违反惯常继承顺序,势必引起内争,刚安定下来的北方又会受到战火的威胁。因此,他认为曹cāo大可不必犹豫,按惯例办就可以安定大局。但贾诩不是曹cāo的亲信旧属,在这一重大问题上不便多言。一天,曹cāo在犹豫不决之中,想听听贾诩的高见。贾诩面对曹cāo的提问,故意默然不答,双眉紧皱,做出一副深思熟虑的姿态。曹cāoxìng急地:“我与先生话,先生却不作答,究竟是为什么呢?”贾诩连忙谢罪,回答:“我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您的问题。”曹cāo便问:“先生在想什么呢?”贾诩机jǐng地:“我在想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曹cāo听了,禁不住抚须一笑。他明白贾诩的善意规劝。

曹丕终于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确立为魏王太子。但曹丕仍担心不定哪天父亲会改变主意。为了巩固其地位,他特地向多谋的贾诩请教。贾诩没有大曹丕的好话,而是从曹丕如何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才德这一方面诱导他。贾诩:“希望你能提高品德,扩展气魄,躬修学业,rì夜孜孜不倦,不违背做儿子的规矩,做到这些就可以了。”曹丕听取了他的意见,自此便刻苦磨炼自己,地位rì渐巩固。曹cāo也就不再有疑虑了。

晚年的曹cāo,为了能确保曹丕取得皇权,他对朝中臣僚已少了一些宽洪大度,多了一些疑忌之心,并不惜找借口杀掉他不放心的人。贾诩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洞悉曹cāo的内心。他是一个有足够的智力保护自己的明白人。尽管他为曹cāo立下大功,又在立嗣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明知自己不是曹cāo的亲信旧属,而且曹cāo对策谋深长的他不会毫无疑忌之心。所以,在此后追随曹cāo的rì子里,贾诩为人处世非常谨慎,收敛锋芒,下朝便闭门自守,从不与他人交往。儿女婚嫁,他都回避高门大族,而是与一些普通人家联姻。这使贾诩在凶险的政治斗争中得以自存。对此,天下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真正有智慧、有计谋的人。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国号为魏,改元黄初。为了报答贾诩的恩情,曹丕升任他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封邑八百户。又封贾诩的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次子贾访为列侯。贾诩虽成了开国功臣,但他已逾古稀,老迈年高,难以胜任朝政。即便如此,一心想平蜀灭吴的曹丕仍问计于他。一次,他问贾诩讨其方略:“我想以武力征服天下,不知应先对吴、蜀哪一国先下手呢?”重病在身的贾诩强打起jīng神:“夺取领土要靠武力,建立根本大业要靠道德教化,光靠武力是不行的。目前应用德化文教来安天下百姓,静观时变。我听刘备、孙权有英雄之才,诸葛亮、陆逊非等闲之辈,且蜀、吴均有山川险阻,急切不可图。目下即使陛下御驾亲征,也难有取胜的把握。自古以来,用兵的原则是先有取胜的把握,然后再战。因此,臣以为当今应先用文治,再用武功。”曹丕不听,遂筹备先对吴国用兵。黄初四年(公元223年),贾诩悄然病逝,终年77岁。黄初五年,曹丕率军伐吴,兵至广陵(今江苏扬州),亲眼目睹了盛涨的长江水和壁垒森严的吴军,后悔没有听从贾诩的方略而劳师远征,只得下令退兵。

贾诩拔于寒门,以智计立名于天下。他运筹帷幄于战阵之间,所施的计谋还找不到遭致失败的事例。他立功名于身前,保平安于身后,虽累经劫难,终化险为夷,实为历代所罕见。

出生低微的贾诩一生并不顺利。他早年屈身于董卓军中,后在无奈之下追随于李催等人。因为李催等人的残暴,他不仅没有实现其匡难济危的抱负,成就其智计高超的名声,反而背上了助纣为虐的嫌疑。随后他效命于势单力薄的张绣,终究未能成就大业。归附一代豪强曹cāo以后,他又不得不避嫌而收敛锋芒。这种人生际遇制约了贾诩才略的发挥,也使后人对他的评价多生歧义。不过,就凭贾诩所表现出来的才智,足使后世人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超群的谋略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他身上有条龙 巅峰游戏制作人 极品上门女婿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超能农民工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浪潮 五代梦 砸锅卖铁去上学 赘婿归来
相关推荐:
奇门不良之谁与争锋盘族战神一介农民修仙记妖道霹雳重生之低调人生安晴的视界奇缘惊变上古卷轴之逆天作弊穿越异界之富贵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