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第二十一章 玄览的深层体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玄览的深层体验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jīng。其jīng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强力的特xìng,其表现是仅仅依从于大道的。当大道成为心中的一种东西时,就会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在模糊中清晰过来时,心中就出现了某种形象。在清晰中模糊过去后,心中就感觉有某种东西。深远啊,幽暗啊,在这些形象和东西中一定存在着万物的本原。这个本原非常真实,其中存在着大道的信息。

从远古直到如今,上述的言论一直都没有失传。依靠这些言论,可以看清空境中一切问题的根源。我凭什么知道所有根源的状况呢?靠的就是这个。

简释: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心中有尘埃,就必须擦洗一下,擦洗的功夫统称之为“营魄”,比如意守丹田等等,都属于有为法,这是讲给心思复杂的人听的。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中本无尘埃,如同太虚,就直接进入抱一和玄览的境界了,就无须任何功法了,属于无为法,这是讲给心思单纯的人听的。

对于心思复杂的人来,仅仅通过修道即内心的自我反省是不够的,因为很多隐藏的偏执是自己都无法觉察的。只有在行道即现实生活的磨练之中,才能发现它们,然后再一一灭除之。顿悟者少,而渐修者多,所以,《修道篇》只是讲述了玄览的初步成果,即一种浅层次的空境。只有在如今的《行道篇》中,才谈到了更深层次的,接近于悟道的空境。

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洞,如弹孔。甚,很,如孔武有力。取后者。

由于将“孔德”理解为大道的特xìng,所以一般将“孔”解成宏大。果真如此,像蚂蚁、尘埃、原子之类的东西,它们是否就不是惟道是从的呢?又由于将“德”理解为仁义之类的修养,于是憨山将“孔德”解成圣人的伟大品德,认为圣人都是惟道是从的,可是,这与后文就接不上了。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即大道的特xìng,是超越一切特xìng的。又:“失道而后德。”即在违背了大道之后,物xìng与人xìng才会产生。总之,道和德是界限分明的,大道是没有任何特xìng的,所以,不接受通行的解。

正如“孔武”指武力很强大一样,“孔德”应该是指特xìng很强力,很顽固。无论是水往下流的物xìng,还是生儿育女的人xìng,这种特xìng是如此的顽固而强力,是人力所无法违背的,由此可知,它不可能是“天地根”即元神编造出来的,只能是大道之力量的真实展示,所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反之,那种一闭眼就会消失的东西,就是唯人是从,唯心是从的。

在玄览之中,天地消失了,念头也消失了,所以它们都不是大道之力的真实展示。第十五章:“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当我们长久地安处于清静之中时,有种力量却一直在呈现着,根本空不掉。修行者应该知道,这已经不再是元神编造的幻相了,而是大道的真实律动。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怕我们被幻相迷住了。《心经》:“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即世界是有其真实的一面的,并非完全虚假的,否则又何必修行,也不可能悟到什么道了。《楞严经》:“了罔陈习,唯一jīng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当幻相全灭,真实的大道之力非常纯净地显露出来时,悟道的时机就到了。

本章应该是紧接着第十五章讲的。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隐无名,它不是任何具体的东西。所谓“道之为物”,并不是大道变成了某种东西,而是道之力量在我们心中的感受,或者是眼里的反映。

比如眼前的天地万物,都是“道之为物”,只是其中虚假的东西太多了而已。我们之所以觉得天地很清晰,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功能很稳定。眼睛就像一个镜头,如果它的倍数乱变一气,或者是分辨功能太低,天地万物也就恍惚了。

在第十五章中,修道者刚刚进入空境,还有“视之不见”和“听之不闻”的困扰,以及“迎之”和“随之”的想法,所以,其“惚恍”中参杂了许多人为的东西。本章则不然,它是发生在“安以久”之后的。就像一杯水,虽然同样是水的运动,前者中混入了太多的垃圾,甚至是人为地搅动起来的,而后者则是始终清澈的,而且是水在自发的运动。

所谓悟道,就是将自己造成的那些垃圾全部清除掉,而且不再搅动了,然后让自己化成水,再体验水自身的运动。也就是,以前的“惚恍”中存在着许多人为的因素,而如今的“惟恍惟惚”则完全是大道造成的。

就像游泳一样,作为一个初学者,对于水的特xìng,我们的了解是很不稳定的。有时候觉得就是这样的,感觉很有把握,这是“恍”。有时候又觉得不是这样的,感觉毫无把握,这是“惚”。游泳者对于水的初步体悟,心中那些不确定的东西,就是“道之为物”。

3、“惚兮恍兮”至“其中有信”

大道如水,众生都是水中的一滴,所以众生是看不到大道的,就像鱼儿看不到大海,风儿看不到空气一样,因为二者是混为一体的。

在空无一物的境界中,大海的运动在鱼儿的心中呈现出来,就像风的运动在瞎子的心中呈现出来一样,我们感受到了它的运动,却又抓不住,因为它很快就过去了,搞得我们半信半疑,不知道以前的感受是不是自己的幻觉,这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我们猜测,应该存在着海水和空气这种东西,却依然没有十足的把握,这是“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大道是“不可识”的,永远都是那么的深远,又是那么的隐晦和幽暗。在“安以久”中,修行者渐渐感到,在那些缺乏把握的的“象”和“物”中,一定存在着某种最纯粹和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窈兮冥兮,其中有jīng。”窈:隐晦,幽远。冥:幽暗,幽深。jīng:脱了壳的上等白米。比喻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如jīng华,jīng气,或生命中最根本的东西,如jīng子,jīng力和jīng神。

我心纯净似水,不动如山,正因如此,修行者终于确信,这的确不是自己的幻觉。自己如今感受到的那些东西,全都是绝对真实的,这是“其jīng甚真”。那些感受就是大道给出的信息,发出的信号,修行者越来越有信心,这是“其中有信”。

4、最后一段

“甫”,通“父”,根源。

第十五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本章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两段文字的意思是一样的。

道学是古人开创的,这是“古之道”。“其名不去”,即古人的道学一直流传了下来。根据古人的道学,去看清空境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原因,这是“以阅众甫”。然后我们知道,“惚恍”中的“无状之状”和“无物之象”是参杂了人为造成的,而窈冥中的“jīng”、“真”和“信”则纯粹是大道造成的。前者有心,而后者无心,所以是“知众甫之状哉”。古人诚不我欺也,所以“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甫”,本意是美男子,如孔子人称尼甫,即名叫孔尼的帅哥。在老子的心目中,“古之善为道者”大概都是最帅的吧,所以最后这段话也可以这样翻译:“自古以来,道学都没有失传,我因此而看到了关于那些帅哥的书籍。我怎么会知道那些帅哥的修行状况呢?靠的就是这个。”这段话告诉我们,大道之学并非老子的独创和首创。这并非谦虚,而应该是事实。如果没有印度各位大师的指,释迦牟尼也未必能够悟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他身上有条龙 巅峰游戏制作人 极品上门女婿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超能农民工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浪潮 五代梦 砸锅卖铁去上学 赘婿归来
相关推荐:
僵尸战争天下群芳海之蓝最强大脑歧屠苍天霸体全能天才混都市五世阴阳路大漠谣逆乱青春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