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100、第 100 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眼前突然冒出来一颗大脑袋, 弘晙抬眼一看, 刷地眼睛一亮。

他好像看到一只小黄牛在对他“哞哞”叫唤。

眉眼憨厚, 眼神踏实,行动执着,刚刚弘晙听得很清楚,明知道他这样的年纪在街上吆喝诊脉没人搭理, 还是喊得一丝不苟,前一句和后一句的音调一模一样。

弘晙阿哥重重地点小脑袋。

“医术和仕途, 都应该有前途。”

医术和仕途, 都应该有前途?其他人愣住了。

难道吴士元将来,既是名医,也是名相?

不大可能啊。

这就是一个憨小子,倔牛脾气, 让他进官场,能呆满十年就是老天爷错爱了。

一伙儿人都不大敢相信, 名医可以,名相,绝对不可能。

而魏珠和赵知,更是觉得, 少年人这样的个性,给人看病可以,但是钻研医术……估计,反正很难成为神医那样的一代名医。

弘晙看看他们,环视一圈儿, 发现吴士元也是一副不相信的样子,只是他性格使然,只会发呆。

呆乎乎的样子,更显实在。

又有一个很好的小弟,弘晙阿哥笑容神秘。

得意洋洋。

想起玛法曾经让他给孙齐查一枚玉佩的事儿,观察一下吴士元和郑燮虽然都是读书人家,但都不是大富之人,伸手摘下腰上的一枚小白虎玉佩送到他手里,小奶音欢快,似乎还有一丝丝期待。

“有事情去京城找我哦……”

…………

周围的人刷地围上来,侍卫们立马护着小四阿哥离开。

吴士元发挥出他十多年来难得的一次“机灵”,在好友们的护持下,钻进小巷子里七拐八拐地躲开汹涌的人群,追逐而来的人们。

小四阿哥,不按常理出牌,太可怕了。

小四阿哥自己也被吓到了有没有。

他后半句还没说完,和赵知两个人,直接是让侍卫们抱着离开现场。

一行人紧急赶回行馆,到行馆门口,他还没反应过来。

十四阿哥胤祯正好也从外面回来,在行馆门口看到小侄子愣傻傻的样子,以为他在外面出事了,着急。

“出什么事情了?”

见到亲人,弘晙眨巴眼睛,好像刚刚回魂一样扑到十四叔怀里。

“十四叔,他们都大声喊‘小四阿哥’,他们都认识弘晙吗?”

人群围堵上来,大声喊着“小四阿哥”“小四阿哥”,他刚要和他们打招呼,就让侍卫们抱走,偶尔回头看一眼……群情激动的样子,整个人都懵住了。

弘晙阿哥不是小系统口中的大明星啊。

弘晙“艺高人胆大”倒不是害怕,就是第一次经历这种情况,侍卫们浑身绷紧,好像有危险的样子,让他也莫名紧张。

胤祯瞳孔一缩看向小侄子的侍卫头头。

侍卫头头言简意赅,“老百姓认出来阿哥,一时激动都围上来,属下们害怕出事,就抱着阿哥离开。”

认出来了?

弘晙阿哥恍然,难道是小白虎玉佩?

十四阿哥胤祯则是眉头紧皱。

江南可不是北方。

“下次出门不能让人认出来,否则就不给出门。”胤祯板着脸,不容反驳地抱着小侄子进去行馆,“马上晚食时间了,今天的背书还没背完,赶紧的。”

…………

弘晙直接焉巴了。

背书,写大字。晚上的时候,皇上忙乎完,来看乖孙孙,听完背书,讨论完内容,倒是平静地问道:“是不是不明白?”

弘晙望一眼玛法不吱声,长长的眼睫毛垂下来,小模样无精打采。

皇上叹气。

“你以前问有关顾炎武的问题,不是玛法不和你说。是觉得你年龄还小,现在说了,不光于世无益还徒增烦恼。”

“弘晙相信玛法。等弘晙学完了四书五经,玛法就让你看《日知录》一类的书籍。”

弘晙本来要答应了,玛法说的事情好像很重大的样子,可他听了后面一句,不乐意了。

学完四书五经?

那岂不是弘晙阿哥的头发都要白了?

“玛法--玛法--弘晙长大了。”弘晙阿哥眼神儿可怜巴巴,不光是因为很多事情玛法都不告诉他。

“弘晙刚刚用馆阁体,根据八股文章的格式,自己写了一篇文章。”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弘晙现在光复述一遍还觉得“吓人”。

“玛法,八股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论内容都是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每四股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玛法--这文章好僵硬……”

原来在书院的时候,弘晙阿哥听完杭世骏一番细致的讲述,就留了心。什么样的文章,从唐到明,不断地发展,到现在成为国家取士的必要手段?他很好奇,就自己做了一遍文章。

“弘晙没写完,弘晙写不出来‘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的文章。”

说着说着,声音低下去,弘晙阿哥的小脑袋耷拉着,因为自己的发现,无法接受。

皇上瞧着乖孙孙一副深受打击的小模样,心神一震。

小孩儿太聪明,试着写过一遍,估计就能明白个大概。

皇上拉着乖孙孙的手,对坐下来。

“江南商业发达,文风鼎盛,自隋唐时期起,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可是自从唐朝末年开始,江南和北方就分开。从北宋时期的燕云十六州,到南宋时期的偏安一隅,江南和北方,关外,好像是两个世界一样。”

“明朝时期……明朝一开始定都南京,虽然后来迁都北京,但是北方之地一直战争不断,南北矛盾日益加深,明末灭亡,大清进关,统一南北,包括关内外……”

这是皇上这段时间,在乖孙孙的影响下,脱开自己的身份,用一个新的角度看待这份历史原因得出的新看法。

弘晙听得愣住。

这就是玛法和阿玛一直不让他知道的事情?这就是为何杭世骏身上会有排斥之意,而王先生他们不愿意入朝为官?

十四叔担心他的安危,侍卫们时刻防备?

乖孙孙就是聪明。皇上摸着乖孙孙小光脑门,沉重的心情消失,反而笑出来。

“从宋朝的党政,到元朝因为没有思想控制的教训,再到前朝认为八股文章有利于控制天下文人们的思想,压制文官们的做大,里面都有一个原因,君君臣臣,君强则臣弱,臣强则君弱,明白?”

弘晙点头,他学了《史记》和《资治通鉴》等书,以史为鉴,大体明白。

“可是玛法,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他自己很累啊。朱元璋自己亲政,可是他的子孙,勤政的不多。”

亲玛法乐呵,“所以玛法要让弘晙的阿玛,叔伯们读书啊。”

“以史为鉴,当然是要打小儿培养他们的勤劳吃苦。”

弘晙阿哥吸吸小鼻子,阿玛的性情,将来他阿玛要是……肯定很累。

弘晙阿哥想起阿玛,又想阿玛了。

皇上哪能猜到乖孙孙在担心他阿玛将来太累?发现乖孙孙小表情好像是难过,误以为他是担心自己将来也要这样读书,心里哈哈哈笑。

反正已经说出来一部分,皇上一个是哄好乖孙孙,一个是想着乖孙孙来到江南,那也应该多少知道一些,有一些警惕心。

“目前大清的文坛,主要是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其他的学派,南施北宋、宋诗派、浙西词派、阳羡词派……和他们多少都有关系,而扬州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两淮盐商的汇集等等,各方学派之人汇集。”

“可不管他们是那一学派,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认清和接受南北统一,关内关内统一的事实,如何理清前朝灭亡和国家灭亡,文化灭亡的关系,如何分清满汉,当然,有识之士最思考的是,如何救‘国’。”

国,是哪一个国?弘晙阿哥听明白了,小眉头一皱,

他去一趟安定书院,多少感受到那份完全不同于国子监的学术气氛;和王先生、杭世骏一番接触,又出去深入民间,多少感受到江南人,江南文人对朝廷的排斥心理,隐隐约约的那种不认同。

弘晙对玛法和前朝一样实行八股科举,很不乐观。

“玛法你也认为,八股文章可以把南北,关内外,全大清人的心,统一吗?”

亲玛法乐呵,“我们的弘晙阿哥不认为吗?”

弘晙阿哥摇头,眼神清透澄澈。

“弘晙认为,八股文章,并不能让大清和大明一样收拢天下文人的心。玛法用人,主要是根据忠心和能力,可是在汉人的心里,玛法偏心于满人,玛法也确实偏心于在旗子弟。”

“八旗选秀指婚,明明是在旗和不在旗的不通婚,可是汉人直接说‘满汉不婚’,因为玛法给叔伯们指婚,都是出身满八旗或者蒙八旗。”

亲玛法一噎。

“行,将来玛法给你二十叔指婚,指一个汉军旗的人。”

皇上望着乖孙孙的小样儿无奈地妥协,“不过这个用人,玛法没有办法,前朝的教训,文官一旦势大危害太大,不得不防。至于八旗子弟,玛法不偏心不行。满洲相对来说,人口太少,文化知识底子太薄。”

“玛法也想他们能和其他人一样考八股文章,正经科举,这可,暂时就是做梦也达不到。这段时间八旗改革,好歹是有点收效,因为他们有军事上的底子,可这科举……”

皇上自己学贯中西,满人中也有几个出类拔萃的,比如容若和曹寅,可是你让容若和曹寅去考科举……也不一定能考中。

皇上忍不住感叹一声,“八股科举,优缺点,利弊,玛法也有考虑过。可是要实行唐‘经贴’宋经义,估计也是换汤不换药。”

其他人十年寒窗苦读,苦哈哈地考科举,可是八旗人,只要考一个笔帖式,只要能说、写几句满汉蒙语言,就可以有职位,还不算固定的“铁庄稼”,父辈恩萌等等,这当然让想要那些想要和前朝一样“指点江山”的江南各家文人心存不满,更加怀念前朝。

这是一个结,可皇上没有更好的办法,暂时只能去维持这个平衡,比如考外考“博学鸿词科”的实行。

弘晙阿哥也愁,历朝历代的功臣都是一群特殊群体,只是前朝的功臣们在土木堡一战里损失太大,才让文官集团一家独大,然后一发不可控。

祖孙两个四目相对,一样的愁。

可弘晙阿哥聪明,眼睛一闪,就有了主意。

“玛法,弘晙有办法,”弘晙阿哥大眼睛亮晶晶的。

刚要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又觉得不大“成熟”,小鼻子一皱,不乐意地改口,“弘晙给玛法想办法。”

“弘晙保证给玛法想到办法。”弘晙阿哥着急地保证,“玛法你让老师给弘晙讲《日知录》那些文章,弘晙要‘知己知彼’才好想办法。”

亲玛法……嘴角一抽,很是嫌弃地说道:“要看《日知录》那些文章,就要学习四书五经,百家文章。”

“当世文人思考大半辈子,寻找救‘国’之道,找到理学的起源是宋朝,欲寻找救国文化,春秋战国太远,宋朝正好。”

“现在宋儒之风盛行,即使是王阳明的心学,起源也是宋儒文化。你不学《论语》《孟子》《诗经》……嗯?”

弘晙……

不甘心地追问道:“那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玛法为何选择程朱理学?”

哎呦呦,还挺会问。皇上也没回避,直接回答:“朝代更迭带来的社会大动荡,使整个文人界开始沉痛的反省。明朝灭亡之后,各家学术自发的对王学展开批判,迎来程朱理学的理性复归。”

“他们普遍认为‘王学空谈误国’,严厉抨击王学的言论或著作,痛斥陆王‘言矜骄无实’‘长傲欺诈’‘阳儒阴释’……甚至有人说,王学流弊是导致明亡的一个原因。”

弘晙……小小的惊讶。

学术是学术,朝代更替,和学术的关系,有那么大吗?

“刀剑无罪,人都说他们是‘凶器’。”

弘晙认为这里某些人在找借口,眉眼间透着不屑的不认同。皇上……瞧这小脾气?

“是人都需要理由和借口,这是人之常情。知道不?”

“知道。”小嗓门不乐意。

皇上笑笑,“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对程朱理学大力提倡,大修孔庙,举行祭孔活动等等,只是希望借儒学来调和调和南北民族矛盾,后来儒学成为朝廷的官学,也就是民间文人说的庙堂学问,玛法当时--也犹豫过。”

“玛法对程朱理学和王阳心学都有深入研究,对西方的基督教也有研究,满洲的萨满,西藏的喇嘛,包括佛道两家,都有琢磨,最终选择程朱理学作为治国良方……”

祖孙两个一番交谈,解开了弘晙阿哥心里的一些问题,但他又有了新问题,用皇上的话说,小孩儿太聪明,给了他一个方向,他就能顺着竿儿朝上爬。

“赵知,江南人还有人要反清吗?”

赵知表情不变,很干脆地回答,“有。”

“据说前朝崇祯皇帝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已经找到,唯有第三个儿子没找到,很多心怀异心的人都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行事。”

统一的过程自然伴随战争,有战争就有流血和死亡,然后就有仇恨……可崇祯皇帝的儿子现在就是还活着,那多大岁数了?

“阳明心学不好吗?为何文人批判阳明心学误国?”相对程朱理学,弘晙更喜欢阳明心学。

赵知略做回忆,背出来一段话,“广自姚江提宗以来,学者以不检饬为自然,以无忌禅为圆妙,以恣情纵欲同流合污为神化,以灭理败常毁经弃法为超脱。

道术人心敝文坏极,若非东林诸子回狂澜于横流泛滥之中,燃死灰于烬尽烟寒之后,茫茫宇宙,竟不知天理、人伦为何物矣!”

“之前的理学大家,熊赐履先生说的。”

熊赐履?弘晙听方苞先生讲过,致力于儒家人的“内圣外王”。

“那理学家们,做了哪些压制阳明心学影响的事情?”

这个超出赵知的知识范围,“我也不大知道。好像是废除享受人间五大乐的不良风气,克己奉公,一心治学?”

“现在江南人玩香的风气,比之前低了很多。”

玩香?弘晙阿哥大致明白。

…………

天高云淡,草长莺飞,小桥流水小巷人家,弘晙阿哥在十三叔的陪伴下,继续逛扬州的各大书院,一边走一边和赵知聊天,赵知发现十三阿哥没有禁止,就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扬州的书院文化,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说起来,这也是时人追寻宋儒文化的一个表现,自从皇上在安定书院留下“经术造士”的匾额,大大地激发扬州的盐官、盐商和乡宦办书院的积极性,各种书院若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端的一副繁华文风大气象。

高远而博大,精深而亲切,古老而鲜活,泰州诸多遗存中,安定书院最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怀古追圣的震撼。

不同于吴学的专,徽学的精,杨学跟随顾炎武先生的严谨朴实治学精神,务实、智慧,却又博取众家之长,通透明达,开明开放,一个“通”字,完全当得。

而且,书院里的讲师们,比如王先生,不光是博学多才,所涉科目极多,还注重教学方法,轻松愉快,因材施教,奖罚得当等等。

弘晙阿哥三天逛下来,亲自听了几节课,大致有了明确的想法,当然他也将扬州的美食吃得差不多了。

拆烩鲢鱼头、扒烧整猪头、蟹粉狮子头,远近闻名的扬州三头;三丁包子、老鸭粉丝汤、虾籽饺面、扬州炒饭……几文钱一碗的街边小吃,弘晙阿哥都吃得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虾籽饺面就是饺子加面条,所谓的“饺子”其实是馄饨。馄饨皮薄如纸,肉馅鲜美饱满,面条筋道爽滑。以虾籽熬汤,再撒上蒜茸,香气扑鼻。

弘晙阿哥挨样儿给玛法打包,还郑重其事地和玛法分享吃法,“玛法,不要看一碗酱色的汤毫不起眼哦,鲜美滋味尽在其中哦,如果吃完饺面不喝汤,就亏大了哦。”

亲玛法有模有样地“哦”一声,喝了一口黑乎乎的汤汁,嗯,还真不错。

弘晙阿哥发现玛法用得开心,大眼睛一眯。

等到亲玛法用完这顿午后小食,洗漱净手,很是“慷慨”地开口问道:“弘晙阿哥有事儿,尽管道来。”

弘晙阿哥等到玛法发话,立即把他这三天的想法呱呱呱说出来。

“玛法,弘晙喜欢扬州的书院。扬州的书院文化,弘晙认为可以发扬光大,在其他地方普及。没有大儒愿意去那穷地方,我们就专门开办学校,培养专门教导孩子们的老师。”

“现在地方上的私塾教育,弘晙认为并不大好,只为了科举而读书,而且老师们本身良莠不齐。玛法,我们要广开书院啊,让关外的小娃娃都可以学习……”

亲玛法……眼睛瞪大。

培养专门的老师,不光要在关外开书院,还要学习百家学问,不单是儒家。

然后弘晙阿哥还没说完,他还有更好的主意在后面,满脸发光的献宝显摆模样。

“玛法你怕满洲人少被人欺负,可以让满洲的女子们也学习做事,不要让她们学着汉家姑娘在家里绣花。”

亲玛法……彻底傻住。

好嘛,满洲的女子,在关外要和男子一样打仗理家,在关内,也要和男子一样做学问,做事儿,这不就是一下子多出来一倍的可用人口?

小孩儿无知无畏,算得倒是清楚。

皇上面对乖孙孙一脸得意,求夸夸的小样儿,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干巴巴的一句,“弘晙阿哥的算法学得挺好。”

弘晙……弘晙阿哥着急,玛法怎么不觉得这主意好?

“玛法,满洲女子可以进学,可以学做官,做账,开店铺,做老师……玛法,她们很能干啊,弘晙的额涅,姐姐,都很能干啊。”

“姐姐就说过慈幼院的孩子们太过于可怜,只有一口饭吃,没得进学。玛法,上次关外来人不是和玛法哭诉说关外苦,玛法骂他们不争气,玛法,让关外的小孩子都去进学啊……”

亲玛法不搭理他,抬脚要出门,弘晙阿哥跟在玛法的后面,拉着玛法的衣袖,叭叭叭不停地说自己的“好主意”。

“玛法你让他们西洋学语言做生意,学习律法,制造大船,火器,女子也能学啊。”

皇上……

周围的宫人们……

一开始是让弘晙阿哥的话儿惊吓到,现在是让弘晙阿哥耍赖的小样儿乐呵到。

十三阿哥胤祥担心小侄子这几天琢磨出来什么大胆的主意,过来一看,人还没到,就听到小侄子的一句话,“玛法,扬州的面点之所以好吃,是因为他们有独特的发酵技艺,玛法你让关外的面点厨师们来学啊……”

胤祥……这是看着扬州什么都好,都要学回去不成?

皇上也觉得乖孙孙太多于心大眼大胃口大,“扬州有这样的各项好处,比淮安还好,那是因为扬州的富裕,一般人家,尤其关外的苦寒之地,哪有这么多闲钱闲工夫天天琢磨怎么吃?”

“亢家,马家,安家……这些盐商大家,弘晙不是都见过?其他地方的人,日常吃个盐,吃个糖,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大事儿。”

弘晙阿哥一愣,随即又有了主意,“玛法啊,不光是两淮有盐,其他地方也有盐啊。”

“两淮的盐来自于长芦盐场,可是大清国地大物博,海洋也多,出产海盐的地方也多,玛法,南洋那里一定有盐,阿玛在信里就说小琉球当地的盐挺好,有很多好东西,玛法派人去。”

牵扯到盐务,皇上果然心动。

胤祥也心动。

皇上面对乖孙孙眼巴巴的小模样,故意“为难”地说道:“玛法手里没有天兵天将,也不会撒豆成兵,现在工部和户部都在忙着弘晙阿哥的那些事儿……”

弘晙阿哥……愣怔,但这个难不倒弘晙阿哥。

他立马送上解决方法,“玛法,我们在‘博学鸿词科’之外,再开一个‘工商科’,玛法,西洋人都出海做生意,玛法也让九叔领着旗人做生意,可他们肯定不会,玛法,我们开办书院教导他们。”

“玛法,汉人讲究‘士农工商’,关外的人不讲究啊。关外的各个民族,还有南洋的少数民族,玛法,你教他们做活计,做出很多很多好看的物事,卖给西洋人,就可以赚很多很多银子回来……”

亲玛法实在是无奈。

想说,士农工商几千年,利益划分明确,如此这般操作,占据大清八成人口的汉人,占据大清国八成财富的汉人士族阶级,不都要造反?说不出来。

弘晙发现他说了这么多,还是不行,小表情沮丧,“玛法,他们追寻宋儒之学,可是宋朝的制度,是当年的周世宗柴荣确定的。”

“周世宗柴荣出身商家,大宋延续他的政策,也不限制商业,所有才有富裕的大宋和鼎盛的文风,玛法,我们要学习周世宗柴荣的治国之论,不要学大明和大宋。”

周世宗柴荣,是弘晙阿哥翻遍安定书院的藏书,找到的,一个最喜欢的人物。

五代时期后周皇帝,邢州尧山,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是中国少数由外戚继承宗室的皇帝。

不光为人有情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也都有建树,人称英主,早年经商投笔从戎,即位后整顿军政、西败后蜀、三征南唐、北伐辽朝、建设汴京……初步奠定后来北宋的势力,虽然不到四十就病逝,但他留下的治国言论,历代以来都是为人称道。

皇上当然也知道他,也钦佩这样一个人物。

可是皇上不敢想象,大清如果放开商业,会面对的形势,会有的结果。

昏黄的烛光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夜空中繁星闪烁,无法安眠的皇上躺在床上,面前摊开一本《日知录》,陷入沉思,又好像是回忆。

…………

龙舟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南下,又留下传说故事无数。

弘晙阿哥的扬州一行,没有去关注富得流油的盐商们,也没去看小秦淮之称的美景儿,跟着玛法接待扬州文人士族商家,跟着十三叔体会扬州三把刀的妙处,跟着十四叔摆放扬州的武功大家……最让他在意的,还是扬州的书院,独特的扬州文化。

皇上让乖孙孙勾起心肠,扬州这份独特文化的形成原因,他没有和乖孙孙细说,可乖孙孙的提议,却让他看到一种趋势,皇上突然有了一种大势所趋的紧迫感。

弘晙阿哥站在甲板上,用力地挥舞小胳膊,和来给他送行的王先生,杭世骏,吴士元和郑燮等人。

“要去京城找弘晙啊。”弘晙阿哥大声喊,奈何他的内力再好,也扛不住送行的人山人海的热情。

十三阿哥胤祥瞧着扬州人对小侄子的喜爱,乐呵;瞧着小侄子满脸不舍得的模样,乐呵。

弘晙阿哥不知道,吴士元和郑燮都会和其他追随龙舟的文人一样,继续南下,尤其郑燮,他本来就是苏州人。

弘晙阿哥……

弘晙阿哥还在因为离开新认识的好朋友伤心,胤祥发现十四弟上来甲板,让他看护小侄子,自己来到船舱。

胤祥几番考虑小侄子和皇上的提议,终究是忍不住来找皇上。

“参加汗阿玛。”

“进来。”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0-02-07 15:33:45~2020-02-07 21:38:1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撒花宝宝、lv不是名牌 4个;快更、暖暖、糊糊超好运 3个;玉石之红、楚风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乐途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浪潮 砸锅卖铁去上学 五代梦 赘婿归来 超能农民工 他身上有条龙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巅峰游戏制作人 极品上门女婿
相关推荐:
末世重生之寻找桃源重生之贵女不贱汉侯名动天下清穿之十福晋落难的魔王不如猪每天上班都在穿越重生之女配辣妈很剽悍陪嫁通房重生记快穿之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