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第194章 死对战不如逃遁;取夷地不若分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话说,赤眉军旗下逄安大军与杨音所部在渭水两岸展开局部内战。

杨音所部不足万人,且被分割于渭水两岸,可谓是背水一战。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且说,逄安数万兵马以逸待劳沿两岸形成包围圈,采取囚笼围击战术制数千疲惫之师。

逄安所属船队运送‘冥品’至南岸之后随即亦投入战场。

步兵为主,运输船队临时组成的‘水兵’为辅。

《孙子兵法?始计篇》云: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且说,张卬宣读天子诏之时杨音倾耳细听同时细细琢磨,心里已经明白建世朝廷这般目不识丁,且只知抢掠打杀的朝臣已被绿林降将蛊惑,倘若‘应天阴兵’果真解甲弃戈的话,那么不等离开渭水即会被集中处死。

到那时,杨音与其部曲非但一无所有,且背负掘汉帝陵寝、盗取皇室陪葬品之罪名。

而反观赤眉军,一则以‘正义’之名取得帝陵‘冥品’归为朝廷,满足了宫廷用度,解决了朝臣俸禄,补充了三军粮饷;二则,显得建世朝廷军法严明,并且有大义灭亲之举,如此这般也得到了向汉者之人心。

掘陵挖宝者有私人与官家之分,前者谓之盗墓贼,后者谓之寻古者,据民间说盗墓贼以利为本,寻古者以名为重,两者境界天壤之别,不可比!不可比!

无论天时地利与否,亦不可束手待毙。

至于‘道义’,胜者即是道义。

若论双方主将,杨音虽然官职低于逄安一等,然则论起将帅之才与带兵之道,逄安与建世朝廷丞相、赤眉军军师徐宣可相提并论。

再就是法者,逄安所部乃是‘掘陵挖宝部队’,故而建制不全,如今前无去路,后无退路,粮草仅有三日口粮。

《孙子兵法?谋攻篇》又曰: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待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胜者,知胜之道也。

逄安早已部署完毕,此战准备充足只为大胜;杨音被迫临阵迎战,此战背水一战但求生还,知胜之一自是前者。

前者率军数万,后者带兵数千,兵非多多益善,若仅是千夫长之能力,则予之千军万马反而使其无所适从,反受其害;若是大将之才,即便仅有五百将士,其也能攻城拔寨,知胜之二且看双方主将如何排兵布阵。

若论上下生死荣辱与共、一死方休,杨音所部上下再无第二条路,而逄安大军奉诏取财,并无决死之心,知胜之三毋须累赘。

逄安主动出击,杨音被动迎战,知胜之四自是不必分说。

逄安听命建世朝廷,受制赤眉军将领,且有绿林军降将掣肘,而杨音不再有顾及,全权指挥麾下将士,知胜之五无需多言。

《孙子兵法?始计篇》亦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且说,逄安此次率兵至此,皆因绿林降将鼓动,而建世君臣,也就是赤眉诸将也觉得妥当,共议布局了此次军事行动,然则毕竟是临时决定,且赤眉军军饷紧缺、粮草告急,看似胜券在握,却隐藏危机。虽有了无数‘冥品’,却不能以此用作军饷,亦不能换购粮草,须得运回大本营再做打算,放在这里令人眼馋,若是取得一物就可供八辈子荣华富贵,还当兵做甚?

另一边,杨音战前未有任何针对‘兄弟部队’的用兵之策,此刻被围却是未曾想到,虽说如此,此次临阵部署不敢说有庙堂之算,却也是有临机之应变之谋略。

且说,两军对战拉开帷幕,舟桥断裂,渡过渭水至南岸的两千人马无人调度,只能是各自为战,同逄安大军主力殊死一搏。

北岸,杨音不足五千‘应天阴兵’,再就是依附的‘搬山军’约莫一千人,‘寻宝队’各显神通,三军并肩作战。

杨音所部求生之战,越战越勇,逄安大军为了活粮饷而打仗,节节后退。

杨音顾不上在南岸浴血奋战的两千将士,只率北岸兵马集中冲击敌军薄弱之处,猛攻却不恋战,杀出重围之后疾速脱离战场朝着北山逃去。

摆脱追兵之后继续逃窜进入了茂陵邑,此处尚有陈粮。

说来也怪,身后穷追不舍的追兵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

茂陵邑青雾笼罩,仿佛传说中的鬼门关,道路两边看不清,犹如踏上了黄泉路。

寂静无声,天昏地暗,分不清方向,无日无月,不知此刻是昼是夜。

“自从陵寝归来,先生一路甚是怪异。”杨音令全军就地休整,并请来鬼士问策。

“深山老林久居之人看这个世道自是与尘世之人不甚相同。”鬼士说罢,四下打量一方:“将军吉人自有天相,大难之后必遇英主。”

杨音直摇头:“我此生不求明主,但求与先生一般能归于山林而清净终老。”

鬼士坦然一笑:“世人在历经波折之后皆有道人觉悟,然则一旦过了这道坎就又心生非分之想,寄情山水只是一时失意而找个僻静之处躲躲,红尘才是世人归宿。”

杨音对这些话无多大兴趣,转而道:“先生所言不甚明白,不过追兵为何消失的无影无踪,此处也诡异的出奇。”

“人在阳间若有十分挂心未了之事,则其死后也会继续去做,当然其并不知自己已亡故,依然以为还活着,然则他人皆知其已死,且也看不到此人。”鬼士似笑非笑:“尤其是在沙场,将士阵亡却不知,成为阴兵游荡在阴阳两界,继续着征战。”

杨音倒也是久经沙场之人,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淡然道:“先生以为敌我谁是阴兵,谁又活在阳间?”

“天机不可泄露。”鬼士沉思良久:“此时此刻无人可知自己是人是鬼。”

杨音不再相问,传令全军埋锅造饭,入睡休整,兵无话说,马不嘶鸣,且不去提及。

却说,白鹿原蓝田大营,汉中王帷帐移至此地,回首当年东周列国争霸,秦国铁甲锐士驻扎在此,自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又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五王承继强秦之策

终至秦始皇一统六国,一百五十余年创业却不过二世而亡,高祖刘邦亡秦灭楚而建大汉。

秦蓝田大营亦随之成为漫漫历史长河一头搁浅鲸鱼,如今骸骨也埋葬在了河岸沙粒之中。

楚有申息之师,韩有击刹弩兵,燕有辽东坚兵,赵有胡刀骑士。

至于齐、魏、秦三国,《荀子.议兵》曰:齐之技击不能当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

“蓝田大营不见当年秦锐士,长安未央宫业已瓦解土崩,大秦已成云烟,大汉不复存在。”汉中王轻抚刚从武库挖出的秦锐士长剑。

便在这时,飞骑卫急报:益州公孙述整军备战,驻扎旄羌西海的蜀军囤积粮草,意或在吞并旄羌。

汉中王闻报一惊。

来歙从未见汉中王如此,遂问道:“益州取苦寒之地乃是弊大于利,汉中王为何惊诧,且有不快?”

汉中王反问:“君叔以为公孙述兼并旄羌是利是害?”

来歙道:“新增一州,中国从十三州扩为十四州,自然是好事,公孙述所辖地域看似扩大,所得却不过是贫瘠之地,民亦是不服王化者。”

汉中王执起秦锐士长剑,细细打量一番:“当年秦取巴蜀,一则利用巴蜀两国冲突一一灭之;二则两国君主昏庸无道,而秦有明主;三则秦地与巴蜀虽山水阻隔,却地脉相连;四则取得巴蜀之后修水利、筑城池、安臣民,休养生息;五则屯粮畜牧,以巴蜀为养兵之粮仓钱库源头之一,并为攻楚东出之后方。”

一直未语的陈俊问道:“公孙述莫非欲仿效秦国治巴蜀之策?”

“巴蜀人乃中国一脉,旄羌族则是胡人之后,同宗纵然相隔千里亦是同心,他族同榻却心存异志。”汉中王稍作思索,遂道:“羌地古来就是他族祖居之地,其族人世代在此繁衍生息,有着独特民情风俗、王土邦国这般意识,这一点与我中国一样根深蒂固。吞并之犹如灭其国、奴役其民,不同族人之间隔阂无论何时亦不能协调,旄羌族存在一日,就不会忘记灭国之仇、奴役之恨、复国之心。再者羌地与中土地形迥异,得之非但治理难,且更难相通。旄羌当今女王达甲瓦在羌人中深得人心,苏毗王苏毗末羯与之有间隙,前者执政,后者掌兵。”

汉中王放下秦锐士长剑,接着言道:“与其无限掠夺贫瘠土地,不若发展优良之地;与其吞并他族无用城池,不若分化他族令之相互攻伐、同族相争。灭其国得其民,虽说多族可同国,然则断然不能融合,若是优待之,则华夏族人必被他族轻贱;若是压制之,则他族必生怨恨之心。多族同国,一旦九州乱则华夏难免遭到同国他族屠杀。天下之大,不单单有华夏一族,倘若占尽天下土地,岂不使得他族无处容身。各族皆有其生存之地,华夏先祖留下的九州乃是天下优良之地,正合中国人居,而他族传袭下来之地合乎其族人,不当取之。取之土地易,融之国难;得之人口易,拢之心难。反之思之,倘若九州被他族吞并,华夏是否也会有复国之心?对外之策当以分化为主,使之不能坐大,如此则诸国皆得依附我天朝,同样道理,站在他族立场,也是如此……”

“汉中王,御军台军令到。”飞骑卫在外禀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他身上有条龙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超能农民工 浪潮 砸锅卖铁去上学 五代梦 极品上门女婿 赘婿归来 巅峰游戏制作人
相关推荐:
猎星网游之神魔启示录仙农天才极品仙师乐活农庄凤凰王座是神超级养殖空间问鼎黑道网游之剑气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