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五十章. 造纸印刷办报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仗是赢了,日子还得接着过,护厂队、护矿队都回来了,停工了的机器开工、关了的矿开挖,不少厂矿都分到了些万那王的部众,正好一些力气活就有了人手。enxuemi。com腾出来的华人正好学有技术含量的差事,西婆罗洲的华人,都是一个萝卜几个坑的。

相对于人口来,兰芳广大的土地、森林、矿产,迫切需要机械设备,下南洋的华人,不缺乏勇气和胆识,面对新鲜事物,有足够强大的适应能力。与美国的状况有相像,

任何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都要比在他们的祖国,比亚洲其它国家,甚至比欧洲大多数国家来得快。对于新技术的改进和借鉴,更是好像无穷无尽,有时候,一项明刚开始应用,或者一个专利刚买下来,甚至就是刚看到,几天、十几天、几十天后,它的设计变形、借鉴应用、完全不同的设计,就会不断出现,在原来基础上的新专利又送到专利局。

教育是几乎所有南洋华人圈都比较重视的事情,尤其是年轻人和孩童的识字率相当高。加上这两年到处是学堂夜校,读书认字的人就更多了。加上铅笔的出现,随便一张能写字的纸头都有人收集起来,留着上课时候用,几个手工纸作坊的订货已经排到几个月以后了。一到上课的时候,什么草纸、石板、沙盘都端上来了。

叶根生跑了几趟纸作坊,看着已经忙不过来的抄纸师傅,也没什么好办法,几个城市的纸价不停的上涨。

个把月前,他和贺公子合计过办报纸的事,他当时没往心里去。前几天,和一位德国技师聊天,起了造纸技术的事,那技师也觉得现在兰芳的纸太少,也不好,好一的都需要进口:“1845年德国萨克逊的弗里德里希·哥特罗布·克勒明了用破布加上5o-6o%的木质纤维为原料的造纸方法,并取得了专利。尽管他生产的含木质纤维的纸质量较差,但能适合报纸的需要。”

这报纸两字把他提醒了,他就和这技师询问这方面的技术,但这技师这方面不在行,直可以帮忙联络。

叶根生回来马上找到贺公子,又拾起了关于报纸、造纸的事情,贺公子拿出了几份资料:“弗里德里希的造纸方法后来又得到改进,稻草和麦秆也被用作造纸原料……”

“啊!太好了,咱这可有的是。”叶根生一蹦。

“你吓我一跳,你到挺着急。43年,德国的克勒尔明剥离木材纤维的磨木法制浆……1851年英国的伯格斯和美国的瓦特明烧碱法木材制浆,1857年美国的蒂尔曼明亚硫酸盐木材制浆技术。这些技术刚出现,就是在西方用的也不多。”

“所以我们要抓紧呐!快,你肯定有资料。”

“上次就像跟你,可你太忙……”再过不到二十年,也就是到1884年,德国化学家达尔又会明硫酸盐木材制浆技术,中国造纸技术开始远远落后西方。本来想侧面引导叶根生开始抓这事,看他忙的那样,也就想缓缓再吧。也就不再,只是着手整理必须的资料。不料没过多久,叶根生真着急了,这倒是好事。

“昭仁!快去请……,快把你的想法,这纸已经成了大问题了。”叶根生也不管贺公子有没有别的事,就拉椅子坐下,敲着桌子。

蔡伦明的造纸术于12世纪传到欧洲后,欧美各国一直沿用中国的造纸法,主要以破布为原料,用手工生产。可是到18世纪初就出现了荷兰式打浆机,改变了捣捶成浆的工艺,从此由中国人明的造纸术,在西方人手里开始走向机械化生产。

除了制浆技术,1798年法国人尼古拉斯·刘易斯·罗贝特就明了造纸机,取得手摇无端网造纸机的专利;18o3年英国技师唐金经改进制成能连续形成纸张的长网造纸机;18o9年英国人迪金森试制成功圆网造纸机。这些技术在西方已经有过半个世纪的应用经验,西方教育普及知识传播都得益于此。

“婆罗洲的造纸原料非常丰富,稻草、木材取之不尽。英德造纸技术的全部资料又是现成的,需要的就是启设计师们进行研制了。”天黑下来的时候,散了会。叶根生如释重负的躺在贺公子的躺椅上,还在念叨。

“有了纸,马上就出报纸、印书,学生的书本也都印,哈哈!咱们也办西洋那样的报社、出版社。这事得和总长。”工友端上晚饭,叶根生都没看见,犹自望着天乐滋滋的嘀咕。

“别理他,我们吃。”贺公子笑着对书童。

“唉,印刷字模的事什么时候商量呢?嗐!你们怎么吃上了!”叶根生坐起来,大声嚷嚷,连工友在内,一帮人笑成一片。

好几个月后,从德国挖来的造纸技术工程师、熟练工人来了,看到的竟是全新改进版的圆网造纸机正在试车,除了操作更方便以外,就是模样不太一样。怎么?上面打的是兰芳商标?

“嘻嘻,我只要你们的技术,设备吗?我们有。”看着德国人惊诧的眼神,陈近儒在一旁暗自开心。

木材厂、木器厂的废料很多,现在可剩不下了,各庄园的稻草也有了用处,车拉人挑的进了造纸厂。这边是三天两头的把新机械运进造纸厂,安装调试;那边不断的加码进原料招人手,培训岗。

在叶根生看来已经蛮不错了的纸样,德国人还不满意,拉着车间管事要法。车间管事为难的看着叶局长,叶根生一抬眼,把纸样放下:“一切按照工程师的要求作,一样的设备,德国人能做出来,华人做不出来?”一句话激得管事直梗脖子。德国技师笑了,往回走的时候,还拍着车间管事的肩膀。

叶根生知道,这已经很难为这帮劳工了,这几个月,就从一个连机器都没见过的农夫,变成了一个熟练工人,来的时候,除了草纸,大概连印了字的纸都没摸过,现在手里这雪白的纸样,就出自他们的手。可是没办法,我们的宗主国已经落后了,我们这帮海外弃民再不拼命,从今天到将来,就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这边的事还没完,门口就有一帮在等着了……

纸出来了,造纸厂经理有愁,这产量已经很大了,谁要呢?旁边又建了本册车间,准备把各种各样的纸张作成本册。可学堂能要多少本册呀?难道要出口?这也该有消息了。

等来的却是印刷厂的经理,一家伙订了半年的合同,报了三分之二的产量。造纸厂经理乐的都不知道抱拳拱手还是打千磕头了,在街上的饭店订了雅座……。

在中国北宋的毕升明胶泥活字印刷术4oo年之后,德国美因兹市的金匠古登堡于145o年左右明了金属字母活字印刷术,使西方世界由原来的手写文字传播时代进入了印刷传播时代,四大明的又一个技术优势被西方人掌握。

德国是金属字母活字印刷术的源地,也是欧洲印刷出版业最达的国家之一。在古登堡明金属字母活字印刷术后的两个世纪里,德国的印刷出版业一直在欧洲保持领先地位。1811年,移居英国的德国机械师弗雷德里希·柯尼希和安德里亚斯.保尔明了用蒸汽机带动的滚筒纸平板印刷机。滚筒纸平板印刷机将滚筒纸置于运动着的印版之上进行印刷。该印刷机是用飞轮来驱动的,因此可以通过与蒸汽机相连接,由蒸汽机提供动力。该印刷机可每时印1ooo-12oo张,是原来印刷机的5倍,大大提高了印刷度。1814年,《泰晤士报》第一个采用了他们的蒸汽印刷机。

不久他们从英国返回德国,并于1817年在德国的维尔茨堡附近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家蒸汽印刷机制造厂。欧美各国的印刷业迅走向机械化,从而开始了机器印刷的新时代。

汉字排版的金属活字,可费了印刷厂的大劲了,在铸造厂专门的车间里,闷头搞了几个月,全套的字模出来了,马上翻铸。

排字车间里,一排排的字模架上终于摆满了整齐的字模,印刷机早就等着了,每天都擦得铮亮,油墨也备好了。印刷工人们每天带着各自的徒弟,急得满车间直转。

可不?兰芳报纸早就出到十几期了,出版局里已经批准印刷的书籍,都运到了厂里,在调度室的计划里都排到年底了。

编辑都开上印刷厂的玩笑了:“你们再不印,我这没出版的报纸,可就宣布停刊了。”

“可这不是我们耽误的事呀,那字模不得一个一个的刻呀。”

“啊!好几千汉字,得刻到哪辈子呀!完了,这可等到猴年马月了。”

使19世纪时任何别的通讯工具都相形见绌的是报刊。美国的报刊普及率是世界之最。183o年以后印刷技术的进步使报刊行量猛增。1835年第一部蒸汽印刷机问世,它使一架印刷机的印刷度从每时印2oo份猛增到55oo份,再加上造纸机和切纸机的明,报纸的价格下降,其结果是行量大增。在182o年代,一份报纸的售价是5-6美分,十几年后花一美分就能买到数份纽约报纸。由于铁路的展,城市里的日报能够为农村出版星期周刊。到186o年又翻了一番,总行量达到33万份,是英国的两倍——也几乎是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行量的增长度是人口增长度的两倍。

这边排版工人一动手,那边的纸厂就出了货,第一批纸都没进印刷厂的仓库,直接上机。造纸厂的仓库可就空了,回到厂里的纸厂经理兴奋的挥着一大卷第一份“兰芳日报”:“快看!快看!这用的就是咱们的纸!”

这天,造纸厂的工人绝对的神奇,第一张兰芳报纸用的就是咱们造的纸,还上了头版,嗯,是二条,也不错了。这叫别的局眼气着呢!造纸厂经理一下子订了五十份,还以为自己比较有远见,谁想到,回来一,一片埋怨声,赶忙叫跟班跑回去,再定一百份。

1835年第一部蒸汽印刷机问世,它使一架印刷机的印刷度从每时印2oo份猛增到55oo份,再加上造纸机和切纸机的明,报纸的价格下降,其结果是行量大增。在182o年代,一份报纸的售价在美国是5-6美分,十几年后花一美分就能买到数份纽约报纸。

印刷厂用于报纸印刷的车间,只有两台印刷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第一天两台机器倒替着印刷了4个时,2万份散着油墨气味的报纸由邮差送到各城市,再由送报的报童以每份一文的价格送到各个订户手里。

不少人认为这是赔本的买卖,各企业商号半犹豫着订了一些,倒是那些中外技师、老师们很愿意订,学校也订得最多,各局个设计室都订了不少份。但是还有不少,直接运到了爪哇。

先是双日刊,前一期就被头脑灵活的客店李掌柜——现在已经是饭店总经理了,了一条祝贺信,后面就是铅笔厂和商行了贺信,还捎带着介绍了自己几句。这竟成了兰芳第一份广告。

这一下,可热闹了,订货的人让门房挤爆了,不算内销,光运到爪哇的就够厂里干俩月的,随后新加坡、香港、广州、上海都来订货。商行的知名度也明显提高。精明的商人们看到了报纸广告的好处,从第四期开始就加了页。一个月间,行量增加了两三倍。

印刷古典和翻译的国外书籍运到了书店,坤甸、东万律等地的书店专门辟出一个柜台,摆放新印刷的书籍。可是虽是新印的书便宜,但是还是有不少人舍不得拿钱来买书。

好吧!书店一合计,和出版局联合办起了图书馆,请各地商行代为收集各种图书,不是舍不得买吗?借!总行吧?

广州上海福建最积极,加上战乱,图书便宜到极,那就是成包成箱的往婆罗洲运。就算是抢救古籍吧。从各地收集的图书堆积如山,特地请了十几位老先生带着十几名学生帮忙挑选,经典古籍优先归档,善本重保护,可以行的分类印刷。

坤甸图书馆先开馆了,书店盘下了后面的一个大院子,学生军人免费,阅读每天一文。认字的人可乐了,这下看书方便了。下了工收了活,图书室坐得满满的,晚了就没地方了。前面院子里还有读报的,最近的消息由书店伙计大声朗读。周围不识字的都爱来听,连几个书的场子都没了生意,索性书店雇了来读书念报纸吧。

报上的事可比书热闹,什么南京的长毛怎么打、北京的朝廷怎么、广州开了什么厂子、上海运来了什么货,还有美利坚的内战、欧洲的技术、英吉利打缅甸、法兰西打安南……不多久,图书馆就起了二楼,又盘下了城对面的另一个院子,开了分馆。

各个城市都开了书店,机器造纸产量增加得很快,纸张价格越来越低。报纸书籍随着推销到爪哇、新加坡、马来、越南、台湾、中国内地,印数大量增加,价格也随之便宜,又使得购买力相应增加。传统造纸不是不需要,学生写字一律用毛笔,算数采用铅笔,所以每个学生每天要用。

如果不把奴隶人口计算在内,美国在185o年的识字人数比率为89%,还有在校学生比率,除瑞典和丹麦外,是世界上最高的。但到了1864年,一个访问了兰芳的英国工业团体报道:“由于受到了比欧洲的绅士阶层高得多的教育,兰芳的青年工人能迅学会工艺技术,并且决不满足于只掌握其行业的部分业务,力求精通其全部。”

各种文献资料书籍迅汇集到兰芳,世界在兰芳人面前豁然开阔起来,这又使得兰芳人对于新技术新知识更加热衷。乃至于后来,迁都时,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竟是书籍的搬运。

16977.netbsp;每天更新好玩的游戏,等你来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砸锅卖铁去上学 超能农民工 他身上有条龙 巅峰游戏制作人 五代梦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赘婿归来 浪潮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极品上门女婿
相关推荐:
蜜糖狐妻网游之侠经生化危机之末日重现妖孽特工月老传人随身红警玩修仙战神狂飙我的基地我的兵邪门至尊仙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