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支 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支 农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农忙季节,学校都要组织到农村支援,越是年级高,支农越是喊得响亮。小学初中都是在本乡或本村就读,农忙的时候,学校就放假,让学生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初中的时候,每期开学的时候,学校团委就给每个团员发一块多钱,买小鸡雏,学校劳技老师给大家讲授养鸡技术,学校团委还利用学校某个角落的闲置地搞一个养殖示范,让大家参观。到期末结束的时候,估计大家的鸡仔长得差不多的时候,号召大家把鸡卖掉,以班为单位,把本钱收回交到学校团委。而到了高中,大多数的同学都不是本乡人,无法搞养殖业,但劳动技术课程还是没有被删除掉,我记得我高中的劳技课,有种植技术,也有生活技术,比如柑桔的嫁接,冬小麦的种植与管理,电灯、电路……记得上柑桔的嫁接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把校园里的柑橘树修枝去桠,然后寻找一些品种较好的芽子嫁接上去,还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做示范,将一支辣椒嫁接到西红柿上,居然成活了,还结了几个,至于是什么味道,我是不得而知了,只是听尝过的同学说,有一丝辣椒的味。很感谢那个年代学校的劳技课,所以到了现在,我的动手能力还是很强,家里的电器、电子产品有个小毛病什么的,我都敢自己找一把改刀,扭动一下螺丝……

我记得那年春夏之交,我们班上的同学兵分两路到杨村河畔的同学家帮助收割麦子。女同学负责割,男同学负责往回运,而我被安排在家里打杂,做午饭。同学的父亲是柳江邮电分局的一个乡邮员,每天很早就到邮局领取邮件和报纸,再一家一家地送,等到送完,连回家的路都看不清楚了……她的弟弟初中毕业就到了部队,家里家外就是她母亲一个人操持,这也是大家选择到她家支农的原因。我和同学在家也并非简单的事情,毕竟是二三十个人的饭菜,又临近夏天,大家出汗又多,必须烧茶送到地里。也许是在家经常扮演这种角色,我也没有退缩的意思,居然和她配合相当默契,准时地给大家端上了饭菜。因为约好下午三点在红军桥集合,吃过午饭,我们大家就集结收割最后几块地的麦子。下午一点到两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虽然还不是炎热的夏天,但对于我们还说,那密密的麦芒如同密密的绣花针,轻轻地扎在我们稚嫩的肌肤上,留下许多细微红肿的斑点,顺着毛孔冒出来的汗珠腌渍着他们,他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躁无比。大家相视一笑,无可奈何,因为活不多了,或许大家赶紧一下,同学的母亲就能少忙活一整天,于是,大家只能耸耸肩膀,呲呲牙,做一个怪脸。两点,我们终于完成了收割任务,用温水抹了抹身上的汗珠,清爽了许多……

红军桥是一座铁索桥,横跨在柳河上,据说当年红军为方便群众出行而修建的。桥下水流湍急,涌起白色浪花足有一米高,走在桥上,必须声音洪亮方才听得见对方说些什么。因为我不是第一次去同学家,知道顺着桥颤动的节奏行走,而对于更多的女同学和患有高血压的老师来说,那是一道惊险的关口。有好几个同学试了好几次,结果都没有走到三分之一又跑回去了,而带队的宿昭华老师患有高血压,站在如此摇摆轰鸣的桥上,自然耳鸣头晕了。无奈,我们几个胆子较大的,掌握了过桥技巧的同学,来回跑了好几个回合,才完成了过桥任务。过得桥来,宿老师笑着说,如果没有人扶着,他也许只能爬着过桥,甚至过不了桥。

冬天正是种麦子的时节,一个花溪的同学整天闷闷不乐的,有人打听出,他的父亲是花溪某个小学的老师,整天忙于教书育人,家里的农活也只是依靠单薄的母亲操劳,而母亲最近生病了,麦子不能如期种下。几个同学商量后决定,周六支农,下午要回家的也可以在那里解散。对于一群学生来说,帮助一个有短时间困难的同学,虽然身体很劳累,但是是很幸福的事情,我自然也不会推辞。记得那天,我们吃过早饭就出发了,从百花滩过河,穿过一片刚刚栽种的油菜田和麦田,同学家的几块大田就微笑着迎接了我们这支叽叽喳喳的支农队,我和几个身材单薄的女同学的任务是播种,几个男同学负责挖窝,还有几个身材魁梧,在家干过农活的同学男同学负责担粪浸种。播种对于我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而对于更多的同学来说,这种一个很好玩的一件事情,但他们并不知道每窝里究竟是种多少粒麦子,也无法控制手里的种子。一块田还没种完,几个女同学就开始喊开了:“还有种子没有?我们没得种子了……”吓得同学母亲赶紧过来察看,这一看不要紧,发现这几个同学几乎是把每一个窝都填满了,赶紧又从每个窝里掏一些种子出来,每窝留下那么七八粒。那场面虽然有一些尴尬,但最后还是被一阵哄笑给淡去了。

记得高二那年春天,住在花溪白马庙的一个唐姓同学邀请我们去她们家玩,正好赶上他们家插秧,我们几个同学卷起裤管就下了田,伙着乡亲们一起扯秧苗。有几个姑娘凑在一起逗耳朵,我们却不在意,也没有理会,这时,小唐从家里出来,看我们已经下了田,着急地喊道:“快上来,快上来……”我们惊奇地看着她:“怎么了,我们玩也是玩,你们家不是要插秧吗,我们帮着干一点活又怎样了?”那同学转身责怪自己的姐姐说:“我说二姐你也真是的,不拦着她们,她们知道什么啊?等会儿蚂蝗钻进他们腿里了,我看怎么办?”

“田里有蚂蝗?”我汗毛倒立,本能地爬上了田坎。

“蚂蝗是啥模样的嘛?”一个出生在小城镇的白姓同学有一些傻子不怕鬼,慢腾腾地问,看我紧张的模样,觉得事情不妙,也赶紧爬上田坎,我走过去,一黑色肉体正附在她的腿上,我大叫道:“快点,她腿上有蚂蝗!”小白低头一看,那黑色肉体正弓着身体往她腿里钻,她却没有丝毫感觉。

小唐赶紧跑过几根田埂,向一位正在抽土烟的大爷要烟杆,那大爷听说小白腿上有蚂蝗,赶紧上了田坎,跟着小唐跑过来,麻利地把一节蔑丝捅进烟杆里,刮出一些粘糊糊、黑黝黝的烟油来,敷在蚂蝗的周围,那蚂蝗自己退了出来,在小白的腿上留下一个小窟窿直往外冒血。小白一看这架势,吓得浑身发抖,身体有些瘫软,眼泪顺着眼睑往外滚。我们赶紧扶着她回到小唐家里,小唐的母亲给我们舀来一盆清水,我们把小白的伤口清洗干净,小唐找出一块干净的毛巾裹在小白的腿上,找到附近一个赤脚医生给小白包扎。伤口处理完毕以后,我们也无心下田插秧,也无心玩了,赶紧扶着小白往学校赶。

在回学校的路上,几个同学问我,为什么反应那么快?我说,其实蚂蝗在我们山村也有,只是这几年才消灭干净的,只是在大山上还有,而且个头还很大,那家伙,钻进人体、动物体内吸血,不吸饱,绝不回头,出来的时候才给你留下一个诺大的窟窿。小白今天是发现得早,窟窿小,如果等它吸饱了,留下的窟窿就大了。

“你以前遭过?”有同学问我。

“没有,听乡亲们讲起过,知道遇上那玩意儿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儿。”我说。

“哦,你不说,我还没想起来,好像是在哪部电影里面看到过,一时想不起来了……”一个同学似乎想起了一点什么,可又不确定,说话的时候有些吞吐。

……

回到学校,几个男同学见我们扶着小白,过来问原因,小白满脸的尴尬。一个男同学取笑说:“你们看,那蚂蝗都认得你是一个娇小姐,晓得你腿上的血香,你看他们几个,怎么不跟你一样,被蚂蝗整一个窟窿,要人家扶着回来呢?你看嘛,事隔蚂蝗都能闻出味道出来,你说怪不怪嘛!”

“你说啥子嘛,他们反应得快,一听说有蚂蝗,几下子就爬起来了,就剩下我一个人傻乎乎地还在田里。”小白开始为自己辩护,“我以前确实没有见到过蚂蝗,今天是头一回,头一回就让它给我留下一点纪念,真是!”

“哟,我们晓得,你是城里的嘛。不是在这儿读书的话,你恐怕还没见过怎样种庄稼吧?说不定还会像当年的成都知青一样,把麦苗当韭菜,听到说桃源就想像美景,听到天宫就想到孙悟空……”一个同学俏皮地说。

因为课程加紧了,学校就取消了高三支农的计划。不过,那一段支农的日子留给我的或许是一串生活趣事,或许是我积累生活的源泉,总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些许记忆,今天把它写成一段文字,与读者共享。(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他身上有条龙 超能农民工 浪潮 赘婿归来 砸锅卖铁去上学 五代梦 极品上门女婿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巅峰游戏制作人
相关推荐:
我的杀手老婆一剑横天青云仕途记大唐土豪问仙弃妇有情天在你心尖又何妨倾国太后超级高手在校园陆少的枕上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