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前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来,涌现了一大批影响民族文化、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杰出文化大家,他们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久前我写了长篇历史小说《奸雄·阿瞒》(作家出版社出版)。近几年读了一些历史书籍,做了些分析研究,加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曾在军事科学院军事学术杂志,做过六年的编辑组长,掌握了一鳞半爪的古代历史知识。因而我选择了汉末社会巨大变动时,带来的我国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以章回形式写了这个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繁荣一百回,冠名为“建安风骨——曹公三父子”。(指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时代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很辉煌的时期。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从公元196年起到19年止。不过从文学史上所经历的建安时代,大致上是指汉末魏初,并非严格地限予这4年。当时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三曹”(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人。当时“三曹”在文学上和他们在政治上一样是处于领袖地位,他们的文学才能和实际成就也完全配得上这个地位,其中曹植尤其是历来被公认的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建安文学以魏为主,吴、蜀作家创作很少。其中原因是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他们又都曾卷入汉末**的漩涡,接触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因此能够去承继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创作的高潮。南朝梁,著名文学理论评论家钟嵘在他的著作《诗品》中,将汉至梁10位诗人,分上中下三品论其优劣,他在诗品序中说:“建安曹公父子笃好诗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桀为其羽翼,次有攀龙附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这时文学的主要体裁已经从辞赋转变为五言诗,而作家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建安十年之后(公元05年)曹操消灭了袁绍集团,冀州全境相继归属曹氏。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今河北临漳),便成了曹魏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曹操晋魏公后,邺城即为实际上的首都,文学之士纷纷投归曹操。南朝刘勰撰著的《文心雕龙》曾对此作过经典的评述,他在“时序”中认为,文学的发展都与时代的政治有关,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他评论建安时代曰:“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以来,区域方辑、魏此以的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主之重、妙善词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云笔琳琅。并体貌英俊,故俊才云集。……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对于建安文学的概括,洗炼的论述了建安文学的历史背景、组织结构、作家群集以及活动形式,并由此而形成了“建安风骨”,在这里曹氏父子又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建安时期三曹流传下来诗、赋三百余篇,还有大量的诏、令、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诗篇最多的是曹植,约八十余首。曹操的诗0余首,书、令、表、序三卷150余篇。此外,他还有兵书著作和注释古兵书多种(魏武自序有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论文烦富,故撰为略解焉)。魏志武纪注:太祖注孙武1篇传于世。见在日本图书目:孙子兵书三卷。曹丕的诗约40余首、赋论乐府亦约40余篇,另外还有诏、令、论文百余件。

“三曹”的作品保存下来的或多或少虽有种种原因,但其质量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淘汰考验,应当说是主要原因。从现在留存的建安诗作,应该说“三曹”排在最前列,凡其作品成就较高,留存的也就较多,当时也就能够被公认。直到今天,有些名句仍活在人们的口语中,如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植的《七步诗》,1941年,周总理就化用“相煎何太急”一句,用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皖南事变”。可见其影响深矣!(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五代梦 浪潮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超能农民工 极品上门女婿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砸锅卖铁去上学 巅峰游戏制作人 赘婿归来 他身上有条龙
相关推荐:
乾坤九环珠绝口不提,我爱你亿万宠婚缠绕一路繁花相送江山不若三千弦半路夫妻奈何缘浅绝世邪少最强近身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