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第四章 初遇名师巧授兵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唐明宗李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手里夺过江山、做了几年皇帝之后,死了,他的儿子李从厚继位,史称后唐闵帝。然而,李从厚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就被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杀死。李从珂杀死李从厚之后,自立为帝,是为后唐末帝。但李从珂的好景也不长。李有一个女婿,叫石敬瑭,时任河东节度使,见几年之内,皇上换了几茬,便也滋生了做皇帝的念头。只是当时的石敬瑭,其势力还无法与李从珂相抗衡,无奈之下,石敬瑭就屈膝投靠北方的契丹族。为了获取契丹国辽太祖耶律德光的支持,石敬瑭许诺说:只要能做上皇帝,除每年向契丹贡献三十万匹帛及金银珠宝外,还将河北、山西一带的燕云十六州之地割让给契丹。耶律德光高兴了,立即派兵赶走李从珂,在汴梁册立石敬瑭为皇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石敬瑭即后晋高祖)。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但却只是一个儿皇帝。耶律德光在册封石敬瑭为皇帝的文表中明明白白地写道:“我待你就像待我的儿子,你待我就像待你的父亲。我国与你国应永结为父子之邦!”四十五岁的人给三十五岁的人做儿子,当真是奇哉怪哉。只有石敬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后晋的皇帝宝座上还坐得有滋有味的。赵匡胤年纪尚小,还不懂得什么国家和民族的大业。赵弘殷虽然一把年纪了,但面对变幻莫测的形势,却也只能在家里长吁短叹。杜氏问赵弘殷:“这世道变来换去的,什么时候才有个终结?”赵弘殷回答妻子道:“夫人不知道,为夫又焉能知晓?”亏得赵弘殷还算是个较稳重的人,没有参与到朝代更换的变乱中去,不然,赵家的光景就实难预料了。朝代更换了,赵弘殷的职位依旧,由后唐的指挥使变成了后晋的指挥使。只是后晋的都城在汴梁,赵弘殷只得举家离开洛阳。这时候,赵匡胤已经十岁了。赵家迁到汴梁之后,生活还算安定。赵弘殷便对杜氏言道:“我想找个先生让胤儿继续念书。”杜氏没有意见,但赵匡胤有意见。赵匡胤对杜氏言道:“娘,孩儿不想念书,孩儿想学骑马shè箭!”杜氏连哄带劝道:“胤儿,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就叫你爹教你骑马shè箭。”没奈何,赵匡胤又一次地被父亲牵着手领到一位教书先生的家里去了。这回的教书先生姓辛,名文悦,比洛阳的那个陈学究要年轻许多。据说,辛文悦曾参加过进士考试,而且差一点就考中了。不知为什么,赵匡胤一见到辛文悦,便有一种亲切感。而辛文悦见到赵匡胤,也很是喜欢。辛文悦对赵弘殷言道:“贵公子ri后定当大富大贵!”赵弘殷勉强笑道:“我儿若能在先生处多认识几个字,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赵匡胤接话道:“爹请放宽心,孩儿一定会好好学习的。”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赵匡胤虽然对辛文悦颇有好感,但当辛文悦慢条斯理地讲授《四书》、《五经》的时候,他依然是心不在焉的,甚至还会趴在书桌上打盹。

辛文悦问赵匡胤道:“你天资聪慧,为何对读书不感兴趣?”赵匡胤回答得很干脆:“读书无用!”

“那么,”辛文悦继续问道,“你以为何物有用?”

赵匡胤不假思索地言道:“骑马,shè箭,舞刀,弄枪,学习兵法!”

“好!”辛文悦重重地点了点头,“我就满足你的愿望。”

小赵匡胤心神巨震,自己也可以学习兵法,将来驰骋沙场麽?小赵匡胤一双嫩白的双手拉着辛文悦,“前辈,刚才是我冒犯了,你不要生气吗!我知道错了!”不得不说小赵匡胤对学习兵法的执着已经快要入魔了,此刻如此的转变也属常理之中。

辛文悦本来对小赵匡胤也十分失望,本想一走了之,没想到这货竟对兵法情有独钟,看着小赵匡胤眼中毫不掩饰的火热之sè,轻叹了一声,“看来这兵法非你莫属了,真是天意啊!”

“老师,你确信你要教我兵法吗?连我爹都不敢随意教习我兵法“小赵匡胤严肃地说道。这小赵匡胤的变脸速度真是快啊,一下子就从“前辈”转变为“老师”。

辛文悦十分满意小赵匡胤的态度,只是自说道“孙子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兵法共分十三章节,十三章节工分为

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

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每一计我讲三个多月,希望你能在四年这里面好好消化。好,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一计的第一小节,始计第:

始计: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yin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第一计的整体意思就是“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yin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小赵匡胤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如果你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你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我的军事思想你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你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你。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而,“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则须时刻戒备它;敌人jing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

这些,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不能胜利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胜,何况一个致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从这些对比分析来看,胜负的情形就得出来了!”辛文悦将通篇文章的意识娓娓道来。

“听懂了吗?”辛文悦讲完以后问道。

“记住每天学习完兵法之后,要读《四书》《五经》懂么?不要丢下功课。”

“可是老师,这兵法行军之术如此重要,为什么老师你还要教习我”赵匡胤不解道。

“其实打仗真正在于民心与天下大势。没有民心的支持,就是再会打仗的将军也无能为力。至于教习你们兵法,是觉得你都是可造之才。我是把你当成未来的将军来培养,希望你能带百姓打出一片江山,还百姓一片净土。既然是将军,不熟悉兵法以后怎么带兵打仗。至于说它是千古奇书,它确实是一本千古奇书。但是好东西应该拿出来给世人共享,在享受先人智慧的同时也才能创造新的东西,而不是藏着浪费了前人的智慧”辛文悦笑道。小赵匡胤一下都不知道说什么,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辛文悦自己并不懂武艺,但他有位江湖朋友却颇通武艺,尤其擅长骑马shè箭。从此,只要那位江湖朋友在家,辛文悦便把赵匡胤领去习武。那位江湖朋友也很喜欢赵匡胤,于是就将一身武艺倾囊传授。这样,赵匡胤在汴梁便有了两位老师,辛文悦教他习文,那位江湖好汉教他习武。赵匡胤本对习文不感兴趣,可自从习武之后,他对读书的兴趣也ri益浓厚起来。

赵弘殷并不知道赵匡胤习武一事,但见儿子的功课越来越上进,心中很是高兴,于是就常常叫儿子带些吃的用的东西给辛文悦以示感谢。杜氏也欢喜异常地对丈夫言道:“胤儿长大了,真的懂事了!”

懂事了的赵匡胤进步很快,尤其是在武艺方面。十八般兵器,他几乎都能耍弄一番,特别是马上shè箭功夫,简直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有一回,他骑在马上,一箭shè出,竟然将百步之外的一枚悬于树枝上的铜钱shè飞。惊得那江湖好汉半天没说出一个字来。事后,江湖好汉找到辛文悦言道:“那枚铜钱,那么远的距离,甭说是在马上了,就是立于地面,我也未必有把握shè中啊!”

赵匡胤在读书上的进步虽然没有在习武上的进步快,但成绩也不差。有一次,赵弘殷夫妇与儿子在一起吃饭,吃饭的当口,赵弘殷抹了一下嘴唇言道:“胤儿,你跟着辛先生已读了一年多的书了,今ri我来考考你,如何?”

因为赵弘殷没什么学识,所以杜氏就十分惊讶地望着丈夫问道:“你,想考考胤儿?”

“当然。”赵弘殷从怀中摸出一张纸来,“我考题都准备好了。”

“考吧。”赵匡胤仿佛胸有成竹,“请父亲大人出题。”

赵弘殷先是呷了一口酒,然后清了清嗓子,接着看着纸条念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胤儿,这句话出自何书啊?”

“出自《周易》。”赵匡胤脱口而出,“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按照它本来的规律强有力地运动着,君子应该像这种运动一样,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杜氏虽不知道《周易》是何书,也不知道儿子所言是否正确,但还是由衷地赞叹道:“胤儿是越来越有出息了!”

赵弘殷眨了眨眼睛,又呷了一口酒,然后言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胤儿,这句话又出自何典啊?”

“语出《诗经》。”赵匡胤的回答还是那么利落,“它的意思是,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归天子所有;四海之内的百姓,都是天子的臣民。父亲大人,孩儿说的对不对?”

“完全正确!”赵弘殷激动得差点站起身,“胤儿确实出息了!”

赵匡胤倏地嬉皮笑脸起来:“爹,孩儿都回答正确了,你不应该给孩儿一点赏赐吗?”

“说吧,”赵弘殷十分爽快:“你要什么?”

赵匡胤走到父亲身边,也不答话,抄起酒壶将杯子斟满。赵弘殷正要夸奖儿子有孝心呢,却见赵匡胤端起酒杯“吱溜溜”地将酒喝进了自己的肚里。

赵弘殷惊道:“胤儿,你小小年纪,如何能饮酒?”

赵匡胤咂巴咂巴嘴唇道:“爹,孩儿不想要别的赏赐,只想喝三杯酒……”

赵弘殷很为难地看着杜氏。杜氏接过酒壶一边斟酒一边言道:“胤儿这小小的要求,不算过分。”

赵匡胤笑了,喝干了母亲斟的酒。赵弘殷不甘落后,也亲自将酒杯斟满递到儿子的手中。

三杯酒下肚,赵匡胤若无其事。赵弘殷瞠目谓妻道:“莫非胤儿是天生的海量?”

杜氏笑嘻嘻地言道:“妾身以为,胤儿以后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比他爹要强!”

赵弘殷大笑道:“但愿夫人所言都能变为现实啊!”

赵弘殷说完就踉踉跄跄地回房休息了。他已经不胜酒力了。杜氏余兴未尽地对赵匡胤言道:“胤儿,看来你真的读了不少书啊!你爹考你,竟然难不住你!”

赵匡胤“嘿嘿”一笑道:“娘,这都是辛老师教的好!”

“啊?”杜氏一怔,思索了老半天,终也没有思索出儿子所言究竟是真还是假。

但不管怎么说吧,在赵弘殷夫妇的眼里,儿子赵匡胤已经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了。至于这知识和文化的水平到底有多高,恐怕只有赵匡胤自己才能说清楚了。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赘婿归来 砸锅卖铁去上学 巅峰游戏制作人 浪潮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极品上门女婿 超能农民工 五代梦 他身上有条龙
相关推荐:
蜡笔小新之新之助蜡笔小新之次元穿越我全家都是荒古神族!直播探险:开局扮演冷面麒麟扮演探秘:贫道真的只是个演员全系异能者[K]正义的伙伴[K]三千世界[K]潘多拉盒子【K-理事会】相关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