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第三章 行道(无知无欲才能无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行道(无知无yù才能无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yù,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yù,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过分推崇那些有才能和德行的人,使民众避免(无理的)争斗。不过分看重那些难以获得的商品,使民众避免成为(贪婪的)盗贼。不让他们看见那些能够激发他们的yù望的东西,使民众避免(心理的)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净化他们的心灵,同时也要填饱他们的肚子;弱化他们的志向,同时也要强健他们的身体。始终不变的原则是,使民众处于一种没有固执的见解,也没有强烈的yù望的状态。如此一来,那些自作聪明的人就不会鲁莽行事了。

以无为的方式行动,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简释:

1、圣人之法并非君王之法。

圣人重视道德修养的进步,而君王则重视政权的稳定与国力的富强。君王是统治者,圣人是教育家。君王鼓励百姓奋发有为,而圣人则教导百姓淡泊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却不可混为一谈。没有君王的鼓励,国家将贫弱不堪。没有圣人的教导,天下将法纪混乱。

在治理天下上,兼听则明,就是无为之治。一意孤行,就是有为之治。一国之君,总是要有主见,要做什么的,很难做到彻底的无为,否则的话,很可能就是昏庸无能,或不负责任了。

在古代,无为之治主要是一种道德教育,是用来减少和平息不道德的纷争的。在今天,无为之治也可以应用在政治制度上,也就是mín zhǔ政治,请看第二十六章。

2、不争,超越争,而不是放弃一切的争。

不该得的,非要得到,明明无理,还砌词狡辩,这是蛮不讲理的争。该得的,当仁不让,坚持真理,以真理战胜谬误,这是合情合理的争。如果连合情合理的争也不要了,那不是道德高尚,而是懦弱无能,或者是别有用心。爭:上下两只手,抢夺的意思,如争宠,与之对应的是让。合情合理的争,这不是抢夺,应该是竞赛的“竞”字。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yù,使民心不乱。”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老子的这段话是难以运用到战场、商场和官场之上的,但是,运用到个人的心xìng修养上,以及国家的道德教化上,却绝对是金科律令。详细解释见第十九章。

4、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肚子吃饱了,就不要胡思乱想了。身体健康了,就不要有更多的奢求了。知足常乐吧!

5、“常使民无知无yù。”这个“常”字告诉我们,这是圣人教化百姓的一贯原则,同时也是提醒我们,这种教育是没有尽头的,因为老百姓是不可能真的做到无知无yù的。然而,想悟道的人却必须做到,至少在静坐的时候要做到,否则就做不到彻底的无为,就不可能“虚极静笃”而悟道了。

6、“智者”,贬义词,很聪明,很能干,但是却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敢为”,鲁莽的行为。“尚贤”,“贵难得之货”,花样翻新地刺激老百姓的“可yù”,这都是“智者”的行为,常常是得不偿失的。见第十九章。

7、“为无为,则无不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老百姓真的都知足常乐了,天下自然是太平了,可是,这种国家一定很落后,将会被侵略者消灭。事实上,《道德经》是讲给修行者听的。无知无yù了,也就进入真正的无为了,就具备了成为圣人的资格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他身上有条龙 巅峰游戏制作人 极品上门女婿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超能农民工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浪潮 五代梦 砸锅卖铁去上学 赘婿归来
相关推荐:
僵尸战争天下群芳海之蓝最强大脑歧屠苍天霸体全能天才混都市五世阴阳路大漠谣逆乱青春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