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第七章 行德(无私才能息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行德(无私才能息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是广阔的,地是悠久的。天地之所以能够如此的广阔而悠久,因为它们不是由于自己而产生,所以才能长久的存在。所以,圣人置身于后反而能领先于人,忘怀生命反而能保全生命。不就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自己吗?所以才能成就他们自己。

简释:

1、“长生”

长:空间概念,相较而言,天是最宽阔的。

久:时间概念,相较而言,在古人眼里,大地是最悠久的。

不自生:不因自而生,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而衍生万物。

长生:更长久地生存。第二十三章:“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只是比其它事物生存得久一些而已,不能理解为永生。天地并不是绝对真实的,生死只是一种假象,根本不存在是否永生的问题。

天地不过是万物存在的一个场所,或者是万物的集合体。严格地,是不能与石头瓦片比较空间的长短和时间的久暂的。这只是一个比喻,是为了明无私的道理。至于天地到底有没有自我,到底是自私还是无私的,就不要钻牛角尖了。反正老天爷和土地公公也不会话,就当它是无我无私的吧。

2、“后其身而身先”

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即不要鲁莽地,刻意地追求领先。有人笑话,中国人什么都喜欢抢。不管是不是自己该得的,也不管对自己是否有用,反正抢到了再。这种缺乏理xìng的争先恐后,才是老子所反对的,因为它迷失了自我。

正因为常人大多是争先恐后的,所以老子才有针对xìng地提出了“后其身”的主张。如果我们将之理解为刻意地,或畏缩的躲避,那就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了。该先就先,当仁不让。该后就后,决不强求。这才符合老子的主张,这才是自然和无为。

争先恐后,其心态是恐惧的,是被世俗的压力逼出来的,常常是违背本心的,是无可奈何的。就算争到手了,除了别人的赞美,暂时的得意,还剩下什么呢?今天社会推崇香水,就抢香水。明天推崇手机,就抢手机。好像很成功,其实很失败,因为他的一生是为别人的看法而活的,而不是为自己而活的。

从长远来,这种人常常是失败的,因为他并不是真的喜欢社会推崇的那些东西,也因为社会所推崇的东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不喜欢,所以他难以认真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至少不能持之以恒。因为变化太快,他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别的东西,就更不能坚持初衷了。猴子捡包谷,捡一个,丢一个,结果就是,任何事业都不能做到极致。十几年后,或几十年后,他就显得很平庸了。

没有谁先谁后的想法,只是想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而已,只是乐在其中而已。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当人们都在争名逐利的时候,他可能还在那里琢磨着怎么把一碗面条做得更好吃呢!他确实是落后于人了。可是,十几年,或几十年后,由于他一直专注于研究面条的做法,他一定会成为面条大师的。至少在面条界,他一定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这句话其实就是讲理想的。

3、“外其身而身存”

外其身:将身体置之度外。

忘怀生死的人,活下来的机会反倒更大一些。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其心态冷静,判断也准确,所以其反击与规避将是最有效的。反之,贪生必然怕死。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就会紧张和慌乱。如果吓得魂飞魄散了,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忘怀身体的人,健康状况常常会更好一些。当身体引起我们的注意时候,基本上就是发病了,比如头晕和腰疼等等。反之,当我们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时,本来没有毛病的身体,反倒会被我们搞出一堆的毛病来。

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关心身体的时候,我们真正关心的,常常并不是身体本身,而是它能够带来的其它的某些东西。比如贪恋美sè的,就会关心肾脏。喜爱美食的,就会关心肠胃。想要吸引异xìng的,就会关心面孔和身材。渴望成为拳王的,就会关心骨骼和肌肉。于是,我们大吃补药,注shè有毒的药物,甚至做出了直接伤残身体的举动,比如整容和节食等等。如此作为,身体自然就倒霉了。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关心身体的人其实是很少的。从到大,我们一直在使用这个身体。不知不觉地,我们就将之当做工具了。我们对于身体的关心,就像屠夫对于刀子一样,最终都是为了让自己方便,而不是为了刀子的健康。

身体可以成为工具,却不能总是把它当做工具。它是我们最忠诚的朋友,将陪伴我们一生。它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没有它将一事无成。可惜的是,很多人只有等到身体即将崩溃的时候,才会懂得珍惜它。

4、“无私”

私:个人的,与“公”相对,比如私营。

自私,发自于私,即想问题和办事情都是从自己的个人立场和愿望出发。反之就是无私,即摆脱了一切的个人xìng,能够换个角度看问题,能够将心比心地尊重别人的愿望。

按照今天的语言习惯,自私就是为了自己,无私就是为了他人。为了自己,准确地应该叫做自利。自私并不等于自利。从自己出发,也可以是为了他人。比如一个慈爱的母亲,其为了孩子的心,并不是别人强加给她的,而是本来就有的,这才是自私的本来含义。

自私者有可能是利他的,而无私者则不一定是利他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就是无私。比如一个处事公正的父亲,他不会偏帮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也不会无视孩子的正确。他是两不相帮的,不过是坚持公道而已。既不是利己,也不是利他。

今天的自私和无私是从道德上谈的,讲的是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谁。老子则是从认识的来源上谈的,讲的是你的想法和愿望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慈母不顾孩子的反对,固执地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的善意,那就是老子所的自私。为了孩子反倒可能是自私,尊重孩子才是无私。

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这首诗的习惯解释是当局者迷,即身在庐山之中,被困在局中了,就看不到庐山的真相了。

这种解释其实是不通的。比如我去庐山旅游,从山脚爬上了山,你我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庐山,难道我看到的是假的吗?再如,美国人不了解美国,我们中国人更加了解美国,其错误就更加明显了。如此解的人,都是将“此山中”直接地理解为庐山之中了。

当局者迷,是无法看到全局。旁观者清,却无法看到细节。二者结合,才接近于完整的认识。同一座庐山,至少有七种形象。我们是不可能同时站在七个位置看的。所谓“此山中”,指的是我们站在现在的位置看到的那个山。如果我们以为只有自己看到的才是唯一真实的,那就真的是当局者迷了。

在现实生活中,苏东坡批判的这种错误是普通存在的。

眼前的天地就是一座庐山。蜻蜓是复眼,蛇是热感成像,每种生物的眼睛构造都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眼中的天地也肯定是不同的。谁看到的才是真的呢?同样是人,有的是近视,有的是远视,有的是sè盲,有的干脆就是瞎子,谁看到的又是假的呢?以肉眼看,天地是眼前的这个样子。从原子的层次看,又是另一幅样子。到底谁真谁假?

因为人们的眼睛构造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所以看到的也是差不多的,于是,大多数人达成了共识,认为天地只有一个,就是他们看到的那个样子。如果有人看到的与他们不同,就认为他有病,这就是集体xìng的当局者迷了。金钱、权力、学、美sè、歌星……凡是我们看到的,全都是庐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是倾向于那些公认的看法,所以,当局者迷的情况是无所不在的。唯一没有陷在其中的,大概只有悟道者。

当局者迷肯定是自私,旁观者清常常也是自私。只要将自己的所见当成了唯一真实的,就必然会陷入自私的谜团。从这个意义上,人天生就是自私的,因为从张开眼睛看世界的那一刻开始,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绝对和唯一的真实的,都陷入了对于庐山的偏见之中。其表现就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自作主张,党同伐异。

这种自私与道德无关,是我们认识上的先天缺陷造成的。就像一个逼迫孩子读书,却搞得孩子想自杀的慈父一样,其心肠绝对是好的,只是不了解孩子的喜好与天赋而已。他是被自己的人生经验困住了。如果能够转换一下视角,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情况就会好多了。

至于道德上的自私,那就更加糟糕了。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立场,也不可能尊重别人的愿望与权力。他只会支配别人,并且侵占别人的利益。所谓自私自利,也就是认识上固执己见,行为上也只是为了自己,这是彻头彻尾的以自己为中心。所谓“不自生”,即天地的存在与演化,既不是从自己出发,也不是为了自己,与自私自利正好相反。

我们心中的观念和yù望都是私,洗净它就是无私。在洗净一切私之后,本xìng的东西,真正的自我就呈现出来了,那才是真正的私,然后就可以“成其私”了。

5、“成其私”

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程子:“为己,yù得之于己也。为人,yù见知于人也。”程子又:“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为自己而学,所学皆合乎自己的天赋与爱好,事半功倍而易成,这是“成其私”。反之,为社会的评价而学,若所学不合乎自己,则事倍功半而难成,这是“丧己”。

不为世俗的名利所动,这是“为己”和“自私”。反之,希望得到世俗的认可,这是“为人”和“自他”。“自他”并非无私,不过是迷恋于外物而已。将一切奉献给社会,社会需要什么,我就学习什么,这种法看上去很伟大。究其实质,高尚者固然有,骗子恐怕会更多。

吃饱了的人,才有心情赈济他人。经常饿着肚子的人,就算心肠再好,又能坚持多久呢?就算能够坚持,其奉献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不够强大。佛家讲先度己,再度人,所以,“为己”的人造福社会的可能xìng反倒更大一些,贡献也会更多一些。

受特殊时期的影响,自私和无私被彻底地道德化了,丧失了其本来含义。将自私等同于自利,是要我们放弃一切的个人主张,是要我们盲从于zhèng fǔ。将无私等同于利他,是要我们放弃一切的个人追求,是要我们服务于zhèng fǔ。zhèng fǔ者,官僚也。特殊时期时如此宣传,不过是为了美化zhèng fǔ的极权而已。

所谓无私和无我,只是超越了外物而已,并不是完全地丧失了自我。完全丧失了自我的,那是石头。极权者想做的,就是把我们全都变成没有头脑的石头。然而,老百姓都变成石头了,一个个沉默寡言的,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了,这个zhèng fǔ也就离垮台不远了。

无论是自私者,还是无私者,都是有其私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必然有自我的,其行为也必然是有目的,有追求的,这个目的和追求就是他的私。孩子成长了,父母的奉献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收获,他们的目的和追求也就达到了,这就是“成其私”。那么圣人的私是什么呢?在老子这里,自然是悟道了。

为什么无私者能够“成其私”?

从过程上,他一直坚守着自我,而其他人则迷失了自我。从认识上,就是尊重他人,兼听则明。见识比较全面,甚至于超越了人类认识的先天缺陷,进入了悟道的境界,其智慧是一般人所无法比拟的。从道德上,就是关心他人,得道多助。支持的人多了,事业才能做得更大一些。

6、两种程度的无私

一种是常人的,一种是圣人的。

我要做皇帝!这真是你的想法吗?如果你是艺术家宋徽宗,做皇帝的想法就未必是你的,很可能是环境强加的,只是你自己都不知道而已。我要考上清华北大!如果你是巨星成龙,这想法就肯定不是你的了。

很多东西看上去是自己的,实质上都是外来的,是家长、老师、社会和环境有意无意地灌输给我们的。比如一棵树,就应该像树那样生活在大地上,可是,在环境的诱导和逼迫下,很多树却妄想像老鹰那样飞上天空。

将心中的东西全部洗干净,本xìng的东西就呈现出来了。“后其身而身先”,没有谁先谁后的攀比,不在意社会的评价,反躬自省,搞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喜欢的又是什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然后走自己的路,这就是常人的无私、无为和自然。

走自己的路,一切从我出发,这的确是自私。之所以称之为无私,是因为与那些盲从于社会舆论的人相比,反而更贴近于自然,更符合于大道。要知道,我本来就是大道的一部分。这个私是天地赋予的,从它出发,也就是从天地出发,这就是“不自生”,这就是无为,其本质是大公无私的。反之,老天让我做一棵树,我却非要做一只老鹰。固执于后天的想法,却违背了先天的本xìng,这才是真正的自私,这就是有为。

庄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当我们真正做自己时,外界的纷纷扰扰也就不重要了,也就“用之不勤”了。就像一个玩着玩具的孩子,没有成败得失,也没有贫富贵贱,心地空明一片,却又乐趣无穷。这是幸福的一生。这种幸福不是外来的,而是我们天生就有的。

当我们将人生当做一件工作的时候,就像替别人打工一样,就会出现勤劳和懒惰的对立。当我们将它当做一种乐趣时,就像欢度节rì一样,就像沉溺于网络游戏和打麻将一样,废寝忘食不能是勤劳,酣睡不起也不能是懒惰。这就是“用之不勤”的真谛。

游戏结束了,找不到新的爱好和乐趣了,很多人就会无聊,然后去找刺激,或者是无所事事地混rì子。找刺激就再次违背了本xìng,而混rì子则是荒废了本xìng。人间的事情已经了了,为什么不去追求一下人间之外的东西呢?

“外其身而身存”。**并不是真正的自己,灵魂才是。忘怀**,也就是忘怀眼前的这个世界,也就是忘怀整个的人间。将人生视为一场梦境,随遇而安地逍遥于沿路的风景。想走就走,不想走就安静地坐下来,这是彻底的无为,也就是圣人的无私与自然。达到了这种境界,也就“和其光,同其尘”了。这是大彻大悟的一生,智慧的一生。这种智慧也是天生的。

郭子仪四次拯救大唐,功成则隐。有一是可以肯定的,即他并不是为了权力与名望之类的身外之物。如果其行为是主动的,是出于拯救天下的爱好的,就属于第一种无私和无为。如果他是被请出来的,是顺应天子之命和万民所求的,就属于第二种。

生而为人,这是每个人的节rì。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其实已经悟道了,或者正走在悟道的路上。可惜的是,很多人将人生当成了工作。在贫困与混乱的时代,活下去成了一种负担,大部分人不得不将之当成了工作。等到rì子好些了,这种习惯却还是改不过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他身上有条龙 巅峰游戏制作人 极品上门女婿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超能农民工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浪潮 五代梦 砸锅卖铁去上学 赘婿归来
相关推荐:
僵尸战争天下群芳海之蓝最强大脑歧屠苍天霸体全能天才混都市五世阴阳路大漠谣逆乱青春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