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第二一九章 周人白种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个,是为了反驳“周人白种人说”。

“周人白种人说”的大体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室是白种人,中国后世都以周室为尊,中国的后代都是白种人的后代,只不过混入了黄种人的血统。

史载周人的祖先是来自西边,现在认为是陕西一代,该学说认为周人的祖先弃可以继续追溯到东欧大陆的雅利安人,还与西域的吐火罗人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周人长期以来受到商人的压迫,终于逆袭称帝,后世的中国都是白种人的后裔,同时,还考证了周人的相貌与现在雅利安人后裔的相似性。

这个言论和“汉人恶魔说”一样,是在敲击华夏文明的根基,一个不知道、不认可自己祖先的民族,就不会有准确的历史定位,会变成一个“别人说啥就是啥”的行尸,最终会像埃及那样成为各方势力的玩物。

没有历史定位的民族,就像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一个孤儿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就会受到别人的摆布,成为别人手中的“刀”,可以去杀别人,也可以自杀。

“周人是白种人”的这一套谬论,明显是人为炮制出来的,这一谬论,不仅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作用,还起到了挑拨离间的作用,挑拨了黄帝族和炎帝族后裔的关系,居心十分狠毒。

周人不是白种人后裔,与雅利安人毫无关系,也与西域的月氏——欧罗巴人、吐火罗人等毫无关系。

周人的父系血统是黄帝族的,姬姓;母系血统是炎帝族的,姜姓。周皇室是炎黄二帝后裔互相通婚的典型代表。

《尚书》云:帝既执中而徧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帝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原,与帝禋祀上帝而生弃,为舜后稷,其后为周。

结合上下文,这里的“帝”指的是帝喾,时间约是公元前2400年,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帝喾接任中央帝之后,一切非常好,帝喾的元妃——有邰氏的姜原,与帝喾祭祀上帝之后生了弃,后来封舜为掌管农业的“后稷”,弃的后人的国度叫做周。

这里的“上帝”,指的就是当时的最高神,领导人类的高等生命;禋祀,是一种仪式,也就是说帝喾娶姜原为妃,举行了仪式,算是“明媒正娶”的。

有邰氏就是犹太人,“姜”是炎帝的姓,和黄帝姓姬一个道理,炎帝因为封地于姜水,以姜为姓,“姜”姓是炎帝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这段文字充分地说明了周人的祖先弃的血统,即父系黄帝族,母系炎帝族,同时也说明了,弃和舜是同一时代的人。

再结合这段文字,“舜使禹平水土,益掌火,弃教民播种,契为司徒,敷五教”可知,弃的“后稷”之位是舜授予的。

结合族谱,颛顼是帝喾的伯父,舜是颛顼的六代嫡孙,而尧是喾的嫡子,舜是尧的女婿,弃是帝喾的次子,尧至少是弃的五代以上的长辈,弃和舜是同代人。

考证血统辈分真是太复杂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弃虽然同是黄帝族的子孙,但是辈分很低,相比较于夏商两朝的皇室,周室的辈分要往后排好几代。

结合弃的身世,弃在黄帝族内不能算嫡系传人,所以,弃的后裔的国度——周,会被分封到了“西陲”。

有人说夏商时代的周国在陕西,有人说周在陇山以西,即河西走廊东侧,但是,总之就是很偏、很贫瘠的土地。

所以,无论从辈分上,还是亲疏上来说,周皇室的帝位都不是很名正言顺,所以,在姬发取得帝位之后,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西陲小国,代君守土”,弘扬礼制,而不过分干预各诸侯国。

但是,从血统上来说,周皇室依然是黄帝族的嫡系血统,与雅利安人没有丝毫联系。

另外,从血统上来说,周皇室的母系血统是炎帝族的。

请大家注意炎帝族和雅利安人相貌特征的区别,除了眸子和毛发的颜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之外,炎帝多髯,但是面颊上是没有髯的,而雅利安人的面颊上有髯,炎帝的眼睛大,但是不凹陷,雅利安人的眼睛不一定大,但是凹陷。

炎帝的鼻子大,但是鼻梁骨不高,眉骨突出但不与额骨形成平滑曲面,而纯血雅利安人的眉骨、鼻梁骨几乎可以和眉骨形成一个平滑曲面。

这些是非常显著的特征,但是现在之所以不好通过相貌特征去考证古籍中所记载的关于人类血统的一些问题,是因为炎帝的后裔大多数已经与其它氏族混血,很难从相貌特征上来进行区分。

但是,“难”并不代表“不能”。

炎帝作为人类最早的中央帝,其族系是非常庞大的,按血统,炎帝要比黄帝多好几代。

但是,在人类伊始,辈分是没有意义的,史载“华胥氏生炎帝和黄帝”,但是这里的“生”和后世的“生”是不一样的。

基因技术的产物也可以用“生”。这里的血统只能说明,炎帝和黄帝的造物主是一样的。

炎帝的后裔,有神农氏、蚩尤氏、共工氏、烈山氏、有邰氏、四岳氏等氏族部落,氏族部落分化成的民族有很多,炎帝号神农氏,姜姓,姜姓为炎帝的嫡系后裔,后世姜姓主要已经与黄帝族融合入汉族。

姜姓的分支,有吕、谢、齐、高、卢等40个姓,融入汉族的另一大姓“风”姓,演化为风、任、巴等7个姓。

目前中国境内的彝族、苗族均是炎帝族的后裔,彝族可以追溯到所谓的“九彝”中的“黑彝”中的一支,古书中记载为“九蛇”,苗族是蚩尤氏的后裔,藏族先民属于“红彝”中的一支,西南一带的汉族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炎帝血统的,族属不详,因为已经融入汉族了。

例如屠、邹、汤、石、那等28个姓可以追溯至蚩尤氏。相貌上,西南居民普遍有大眼睛、双眼皮、眉骨高的特征。

国字脸也是炎帝血统的典型特征之一,从时间轴上继续前推,古代中国境内的西戎和南蛮,也是炎帝的后裔。

属于“南蛮”范畴的南越国,即现东南亚各国,主要也是炎帝的后裔,在三星堆人南迁、五胡乱华之后、蒙古帝国时期的南方居民南迁之后,也融入了很多黄帝族的血统。

古印度的原住民,是《山海经》中的“闵伯”,印度半岛是“羽民国”的辖地,也是炎帝的后裔。

整个西域、两河流域、中东地区均是炎帝的后裔的地盘,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提到的“三面一臂”、“三苗”、“四目”等,所指的不是妖怪,而是青藏高原以西世界的原著居民的谐音。

“三面”指的是“闪米特族人”,“一臂”指的是“希伯来人”;“三苗”、“四目”是两河流域“苏美尔王国”的音译。

此外,与地名对应的人名也可以呼应起来,这样的解读,不仅将炎帝在以西世界的后裔的地理位置对应起来了,而且将古代各史书与《山海经》完整的对应起来,同时也将青藏高原以西世界的那些失落的文明与史书对应了起来。

从时间上来说,《大荒西经》、《纲鉴易知录》以及西方国家的考证惊人的吻合,都是公元前2400~2000年左右的事情,这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史书对于世界地理、历史记录的准确性。

《史记》中的“舜逐三苗于三危”这段历史,讲的是炎帝族在炎黄战争失败后,被流放到西方的后裔的国度——三苗——意图回归中原的故事。

“三苗”等于“苏美尔”,从世界地理上也验证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三危山指的不是主流认为的敦煌鸣沙山,而是天山或者是帕米尔高原的山脉,且后两者的地理环境与史书中的更类似。

《山海经》中的“三面一臂”,记录的是以西世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部族,“三面”就是闪米特人,“一臂”就是希伯来人,也与西方国家考证的“闪米特人和希伯来人同源”的结论不谋而合。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两河流域、中东地区的人的相貌特征上发现这些,并证明这些史料。

沙特阿拉伯,位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半岛,沙特人,是闪米特族人的后裔之一,更是闪米特族人相对纯血的后裔。

沙特阿拉伯的地理环境,多山多沙漠,不同于中东其它地区频繁的战争,历史上沙特阿拉伯很少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半岛的地理环境保证了生活在这里的闪米特族人的血统的纯正。

我们可以观察到,沙特人的相貌特征与炎帝完全一致,首先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沙特人的眼睛非常大,但是不像欧美的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那样凹陷。

沙特男性的胡须形式完全不同于中东其它地区的男性,沙特人的没有满脸的络腮胡,而是非常规整,髯只规整地出现在腮部,而面颊上是没有的,髭的形式也很规整,而不是一大片,如果我们把沙特人的鼻子P得稍微小一点,你会觉得就像是你家隔壁的大叔一样亲切。(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巅峰游戏制作人 超能农民工 他身上有条龙 赘婿归来 极品上门女婿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砸锅卖铁去上学 浪潮 五代梦
相关推荐:
时空少年前夫请你靠边站总裁的贴身保镖近战高手我曾说谎爱上你轮回少将的学霸娇妻独家专宠恋一世的爱网游之混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