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第十四章 玄览的初步成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玄览的初步成果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想看却什么都看不到,可以称之为无形。想听却什么都听不到,可以称之为无声。想抓住什么却什么都抓不到,可以称之为无物。上述三种状态,是不能加以诘问的,所以,就让它们混为一体吧。

往上看,什么都看不清楚。往下看,却并不昏暗。不断地搜索记忆,也无法命名这种状态,再次回到那种什么都没有的感受。这就叫做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东西的现象,这就叫做惚恍,即时而暗昧,时而清晰。

探寻这种状态,看不到它产生的原因。放任这种状态,看不到它将来的结果。依据古人的道学,来驾御眼前的状态。能够明白远古文明的起始时期,可以称之为道学的纲纪或传记。

简释:

不为五sè所迷,不为生死而惧,也不为身份的高低而不安和忧虑,就进入了无yù的境界。将有和无混融为一,就进入了无知的境界。无知无yù之后,再没有分别和取舍了,心灵之空与天地之有浑然一体,就进入了抱一的境界。以抱一的心态行走坐卧于人世间,这就是玄览的境界。释迦摩尼:“心净则国土净。”心灵清静了,万物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就会渐渐地消失。

1、“视之不见”至“混而为一”

夷:诛灭,如夷为平地。好像一切可见的东西都被消除了,即无形。

希:稀少,罕见。好像一切可听的声音都消失了,即无声。

抟: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抓住。

微:细,隐匿。在这里,微的意思是无。《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好像一切可以把握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即无物。既没有物质,也没有观念。

憨山大师有一rì到岩前经行。在经行中,忽然门响起了轰隆之声,犹如炸雷一样。瞬间,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大师在这空定中,约过了五寸香的时间,才慢慢地感觉到身体的存在,又慢慢地感到脚下土地的坚实,睁开眼慢慢地见到了山河大地,身体的一切生理功能又恢复到以前一样。身体似乎有一股风托着一般,轻松愉快。老子的这段话,讲的就是这种无形无声无物的空定境界。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话不是讲大道本身的。以为大道是无形无声的,就将大道等同于空和无了,这只是对了一半。庄子:“道在屎溺。”万物皆是大道的显现,大道同时又是sè和有,这是另一半。常人只能看到后一半,修行者才能看到前一半,但是都不能偏执。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偏执于空,认为天地人都是绝对虚假的,就没有“人法地”等法了。

2、“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达摩:“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并不是真的有一堵墙,而是经过长期的抱一和玄览,心灵的惯xìng运动突然停止了,就像电脑关机了一样,然后,当我们想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或摸到什么时,不仅是感觉失效了,甚至连这种想法都起不来了,好像被什么堵住了一样。有了这种体验,才具备了悟道的起码资格。

憨山将自己的体验告诉一位隐士,隐士:“你这只是空掉了sè蕴,还不是本有的心xìng。我住这里三十多年,除了yīn雨风雪以外,每夜经行都有这样的境界。如果你不著在这境界上,就不会被它迷了本有的心xìng!”

为什么感觉不到了呢?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还是我的身体出毛病了?如果我们坚持诘问下去,有为取代了无为,心灵的惯xìng运动就会再次启动,就像电脑重启一样,一切就会恢复到平常那种百花盛开,天高地远的景象。放弃诘问,也不要执着于这种空境,保持心地的空明,顺其自然地继续玄览下去,更深的空境才会出现。

3、“其上不皦”至“是谓惚恍”

皦:同“皎”,分明,清晰。

绳:古人结绳记事,所以“绳”指记忆。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看到上下二字,就知道本章的确不是讲大道的了,因为大道就是整个宇宙,它是没有上下的。空境中也是没有什么上下的,所谓上下,不过是心灵的习惯xìng分别而已。万物隐藏,浑然而无法分辨,所以“不皦”。心地空明,自它显然不同,所以“不昧”。这种感受是前所未有的,想在我们的记忆中找到一种相似的状态,却始终找不到,所以“绳绳不可名”。如果要勉强给它一个法,只能是“无物”,所以“复归于无物”。

我们平时对于无的感受,是在有中诞生的。比如我们天空中空无一物,这是相对于大地上的高楼林立而言的。而在上述的心灵感受中,是不存在有和无的对比的。就像没有了黑夜,白天也不能称其为白天一样。严格地,这种感受既不能是无,也不能是有,所以也不能称之为一种状态,或一种景象。可是,对于心灵来,它的确是一种状态,一种景象,所以勉强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惚:《康熙字典》:“微妙不测貌。”恍:心地一片光明,如恍然大悟。“是谓惚恍”,这是对于上述心灵感受的定xìng。心中的念头匆匆流过,连自己都觉察不到,这是“惚”,也就是“不皦”。心中的念头鲜明呈现,被我们抓住了,这是“恍”,也就是“不昧”。

表层的意识虽然空了,潜意识却依然如大海一般厚重。总觉得那里应该是有个东西的,并非真是空的。偶尔冒出一个念头,就会像海上的细浪一样。知道有个东西出现了,却看不真切。这种“不皦”又“不昧”的情况rì常生活中也是普通存在的,也就是发呆发愣的时候。

在一座公共汽车的车站,一位美女迎面走来,sè狼一下子看呆了。在sè狼的视线中,美女的模样特别清晰,这是“非常皦”。除了美女之外,sè狼全都视而不见,这是“非常昧”。一位高僧正好站在sè狼的身边,他知道那是一位女人,这是“不昧”。他并不关心那女人的美sè,不会刻意地看清她的样子,这是“不皦”。抱一和玄览时的感觉大抵就是如此的,主要是因为心灵对于外界缺少了一关注。上述的空定境界,其表现只是更强烈,更突出而已。

恍恍惚惚,意思是神志不清。“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修道者的心灵绝对是清晰的,否则就无法观了,所以,此处指的是呈现在修道者心灵中的景观。“是谓惚恍”,“是谓”二字告诉我们,它只是类似于神志不清,并非真的如此。如果故意地把自己弄得神志不清的,那就变成神经病了。

4、“迎之”和“随之”

前面“不可致诘”,这里就故意诘问一下。结论是,这种“无状之状”和“无物之象”是无头无尾,不可能找到答案的。因为答案不在状态和景象之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心灵清静了,掐断了它们的源头,它们也就消失了,就会进入“明白四达”和“知常曰明”的境界,就不会再“惚恍”了,所以,还是继续玄览吧,别问了。

5、“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今之有”,上述的心理状态。这个“有”字提醒我们,“惚恍”并不是彻底的空无,还没有达到“虚极”和“静笃”的境界。

纪,头绪,纲纪,传记。段玉裁注《文》:“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找到丝线的线头,纪的本意是头绪。找到头绪,理清事件的脉络,经典因此而成,这是纲纪。理清某人的一生,史书因此而成,这是传记,如《项羽本纪》。道学是从古人发端而来的,修道的基本法则就是模仿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这是道学的传记和纲纪,即道纪。

庄子:“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yīn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混芒一生,yù望淡漠,自然就做到了无yù。有知识也无处可用,自然就做到了无知。无知无yù而“至一”,自然就做到了无为。正因如此,上述的“惚恍”,在古人中应该是很常见的。于“惚恍”中偶有所得,大概就是原始部落之巫术和医学的起源吧。

憨山:“上皆历言大道之妙,下言得道之人。然圣人所以为圣人者,盖执此妙道以御世。故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吾人有能知此古始之道者,即是道统所系也。”无形无声又无物,憨山认为这就是大道之妙。问题是,只有修道有成的圣人才能体会到这个妙处,才能以之御世。“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老子的学应该是谁都能够明白和运用的,所以,憨山的解是不对的。

妙与不妙不在大道那里,而是在我们这里。原来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啊,原来我是妈妈生的啊,我终于明白其中的奥妙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搞了几十年都搞不明白,真是不妙啊!鱼儿:“大海在哪里?”鱼妈妈:“大海就在你的周围啊!”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大道毫无隐藏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只是我们的感官和思维出毛病了,才产生了知与不知,妙与不妙的问题。

“是谓道纪”,这也是一种勉强的法。“道”字既指大道,又指道学。道纪的法,用在大道上就不合适了,所以有勉强。道是无法言的,不变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所以,道是没有什么纲纪的。修道是无为的,是没有固定的方法的,无为就是纲纪。至于传记,大道永恒不变,所以没有历史。道学的确是有历史的,古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其历史的源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他身上有条龙 巅峰游戏制作人 极品上门女婿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超能农民工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浪潮 五代梦 砸锅卖铁去上学 赘婿归来
相关推荐:
僵尸战争天下群芳海之蓝最强大脑歧屠苍天霸体全能天才混都市五世阴阳路大漠谣逆乱青春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