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第十五章 玄览的进步方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玄览的进步方法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yù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译文:

古代那些善于修道的人,到达了认识的极限,突破了玄的范围,深入到一种不可使用认识(的境界)。正因为不可使用认识,只好勉强地形容一下。犹豫啊,像冬天里走过(冰封的)河一样。惶恐啊,像畏惧四周的邻居一样。庄重啊,像到别人家里做客一样。离去啊,像冰就要解冻一样。朴实啊,像未经雕琢的原木一样。空阔啊,像山谷一样。浑然啊,像浊水一样。

谁能以停止应对浑浊,在宁静中渐渐地净化幻相?谁能以长久保持安宁,在脉动中渐渐地生长真道?坚持上述方法,就不能苛求圆满。正因为不追求圆满,所以能够超越旧境界,成就新境界。

简释:

1、“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这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微”和“妙”都是为道者的体验,属于人类认识上的事情。“抟之不得名曰微”,“微”属于有,最微观的有即是“万物之母”。“故常无yù以观其妙”,“妙”属于无,最原始的无即是“天地之始”。

“玄通”,将玄看透,将玄打通。“深不可识”,通玄之后才发现,所有的微妙和有无都不存在了,深入到一种“不可致诘”的境界。起初是感觉无法使用认识的功能,因为看不到,听不到,也抓不到任何东西。最后才明白,假如想在求道之路上更进一步,就应该放弃认识的功能。

2、“豫兮”到“浑兮”

老子:“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在静坐之中,想做到“不可识”已经是很难了。在生活中,那就更难了。此处的七个兮字,形象地刻画了修道者的心路历程。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什么都看不到,听不到,连身体也消失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突然进入这种违反常识的状态和景象。刚开始的时候,还懵懵懂懂的,搞不清状况,所以很犹豫。等到搞清楚后,大脑会不由自主地乱转。是不是感官出毛病了,会不会摔死啊?所以很惶恐。正因如此,最初的“惚恍”状态是很容易破碎的。这是第一个阶段。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明白了这是修道的正常状况之后,再次进入“惚恍”的状态时,修道者就会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慌,不要胡思乱想。就像到别人家里做客一样,客随主便。无论状态和景象怎么变幻,俺心配合就行了,所以很庄重。时间一过去,主人就该送客了,各种状态和景象也将要消失了。《易经?序卦》:“涣者,离也。”这是第二个阶段。

“敦兮,其若朴。”经历得多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场景时现时隐,我就像一根未经雕琢的大树,笑看云卷云舒,心灵自然地处于空明不动之中。淳朴如不解风情的婴儿,这是第三个阶段。

“旷兮,其若谷。”心灵的波动越来越平静,空明的范围越来越大,就像一个巨型的山谷。盘坐于高山之上,甚至能够听到千里之外的虫鸣鸟语。然而,这依然不是彻底的空明,因为在心灵的空谷之外,还有许多的高山。某些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它们依然顽固地流转着。这是第四个阶段。

“浑兮,其若浊。”高山轰然倒塌,彻底的空明呈现,自我与大道浑然为一。大道是不变的,又是永恒运动的。就其不变观之,万法皆空,洁净如洗。就其运动观之,万物纷纭,喧嚣浑浊。终于悟道了,然后就应该下山了,因为前方还有更加遥远,更加艰难的长征。“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还隔一重关。”以悟道之心入世,或传教,或垂钓,或骑牛出关,或周游列国,以烈火烧炼真金。由人仙之成,入天仙之大成。因为始终无为,在人海中显不出任何特异之处,似乎像常人一样浑浊,这是第五个阶段。

3、老子的止观法门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关键在于一个“止”字,心地空明而不动就是“止”,也就是“中”和“抱一”。意守丹田不是真正的“止”,因为它是一直盯着丹田的,忙着“守”呢。“守中”的“守”,并非真守,只是维持而已,是不能盯着任何东西的。盯着就是执着。

就像一杯水,放着不动,渣滓自然就沉淀下去了,水自然就清澈了。心地空明了,不再纠缠于那些对立的景象与念头了,心地越来越宁静,景象和念头自然就被净化了。“止”而后“静”,“静”而后“清”,这是前三步功夫。老子的“清”,佛家叫做“清净”。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正所谓静极思动,清静久了,就像那些被关禁闭的囚犯一样,很多人会发疯的,所以,世人大多希望洪福齐天,却难以享受清福。此时的关键则在一个“安”字。安心地,安乐地,安处于清静之中。久而久之,心灵的最后一丝躁动也净化了。当真静现前时,大道的脉动就会呈现出来。“其jīng甚真,其中有信。”这种无法“静之徐清”的,无形而有力量的东西,是绝对真实的,就只能是大道了。继续“安”下去,大道的脉动不断发生,对于大道的领悟就越来越深了。“安”而后“动”,“动”而后“生”,这是后三步功夫。

4、“保此道者不yù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此道:指上述的止观法门。其核心依然是无为和抱一,只是法更具体了,cāo作xìng更强了。

很多人讲“此道”理解成大道,这是不对的。对于金钱等具体的事物,的确是可以“持而盈之”和“yù盈”的。大道是空无一物的,无法拥有,又如何保持?更谈不上“盈之”了。我们能够拥有和保持的,只是对于大道的理xìng认识即道学,以及修道的心理感悟即境界。本章讲述的是“古之为道者”的心路历程以及止观法门,所以是道学和境界。

只要遇到一个“道”字,就将相关的文字都往大道本身联系,却都忘记了“道”还有道学的含义,即“道可道”的前一个“道”字。道学是主观的,规律和大道本身则是客观的,二者千万不能混淆。正因为忽视了这个细节,结果大道被越越神秘,越来越不知所云,越来越违背了“吾道甚易知,甚易行”的原则。一句话,凡是看不懂的,或缺乏cāo作xìng的解,都是有问题的。

憨山:“物之旧者谓之敝。凡物旧者,最持久,能奈风霜磨折。而新成者,虽一时鲜明,不久便见损坏。老子谓世人多贪好盈,虽一时荣观快意,一旦祸及,则连本有皆失之矣。惟有道者,善知止足。虽无新成之名利,而在我故有现成之物,则可常常持之而不失矣。故曰能敝不新成。”旧的就是最持久的,新的就是马上会坏的?不通。“敝不新成”,只要旧的,不要新的。道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老古董,人应该知足来守住这个老古董。看不懂。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又:“是故圣人处无为之事。”无论何时何地,修行始终都是无为的,有一个yù望就已经不对了。不管是追求圆满,还是追求别的什么,都是一样的。“敝不新成”,即不敝而新成。“敝”与“新”对应,“不”与“成”对应,是一种比较优雅的法。于无为之中,旧的境界不断地被超越,新的境界不断地呈现出来,道行就越来越高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他身上有条龙 巅峰游戏制作人 极品上门女婿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超能农民工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浪潮 五代梦 砸锅卖铁去上学 赘婿归来
相关推荐:
僵尸战争天下群芳海之蓝最强大脑歧屠苍天霸体全能天才混都市五世阴阳路大漠谣逆乱青春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