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零看书

书架
第二回盟津兴兵力不齐万姓死亡百遗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与《薤露行》创作,同一时期的《蒿里行》,可以说是曹操批评当时政治的姐妹诗篇,同载在乐府诗集二七十卷,诗曰:“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这首诗是纪录汉末讨伐董卓,群雄互争权利形成许多军事割据集团,给人民造成丧乱的情景,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

曹操东至陈留起兵后,故里的曹氏家族纷纷来投奔。最早有幼时一起习武的夏侯淳、夏侯渊兄弟,曹仁、曹洪堂弟等,一致支持,跟随曹操成大业。曹操大喜,立即分头招兵买马,成立兵器库,打造武器。他在《军策令》文中说,孤先在襄邑(属陈留郡,在今河南睢县境)与工师共做卑手刀,时北海的孙宾硕来看,讥孤曰:当慕其大者,乃与工师共做刀耶?孤答曰:同工匠一起制刀,能小复能大,何害!又说袁本初铠万领,吾二十领,本初马铠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这里既道出了曹操的远大抱负,也显现了曹操创业的决心。与工师共作刀看起来是小事,正如他说的“能小复能大。”同时说明他重视军事后勤、重视战争的武器准备,做为一个军事家只有把这些小事干好,才能干成大事。很短时间,即召募士兵五千余人,有了自己的队伍。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刚过正月,关东诸州郡先后起兵声讨董卓,公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以地濒临渤海得名,治所在浮阳,今沧州。袁绍因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加之有渤海太守之位,故被推举为盟主。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邺给其军粮。先后加盟的是:豫州刺史孔伷屯颖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及其弟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后将军鲁阳袁术,济北相鲍信众数万人。当时关东州郡起兵的不是刺史就是太守,唯曹操东逃起兵时无职位,乃行奋武将军。可见曹操当时的地位和兵力最弱。

袁绍做为讨伐董卓的盟主,很快就暴露出他盛名之下其实难付。袁绍沽名钓誉,志大才疏,他唆使何进尽杀宦官,却引狼入室,惧怕董卓而逃离京都;在京都,他倚仗叔父袁隗,起兵反卓却不告诉家人,以致叔父惨遭杀害;当了盟主本应即日起兵讨卓,却拿不出讨卓的决策,而只是戴上了盟主的桂冠。盟员之间也各怀鬼胎。冀州牧韩馥民人殷盛、兵粮优足,而对袁绍有戒心,恐其兴兵遣散自己的势力而动摇。东郡太守桥瑁陈述董卓罪恶,乃作书与绍,劝其举兵。陈留人孔伷清谈高论,嘘枯吹生,是个老滑头。袁绍时屯兵河内,袁术屯南阳,皆畏惧卓兵强莫敢先进。

此景此情曹操看在眼里,提议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己合,诸君何疑?”曹操是说,既然大家已联盟,还有什么疑惑的,还有什么害怕的,大家应团结一致。曹操陈述的理由:“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曹操这篇说词,既是对袁绍等的劝导,也是对董卓罪行的揭露,虽当时曹操处于劣势,而其政治眼光、军事思想,都堪称高人一等,是一篇讨伐董卓的檄文。而袁绍以观形势发展为由,不予采纳。曹操没有说动袁绍,于是引兵向西。曹操的大胆行动,济北相鲍信表示同情和支持。

曹操这首反映汉末**,关东诸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诗《蒿里行》,正是当时的实录。他显然受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影响,乐府古辞《悲歌》中曰:“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描写离乱社会无家可归人的愁苦之情,实际上悲歌难以当泣,远望也不能当归,如此写,不过是聊以**。接着写出:“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家中既无人,回家已无必要,关河相隔,回家也无可能,这确实是一首凄楚动人的悲歌。

而曹操的乐府诗歌,绝不是仅仅沿用了汉乐府古辞,而是创造性的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容貌。如果说“薤露”是以哀君为主,“蒿里”则是以哀臣民的。

“蒿里”开篇“关东有义士”,指的是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盟津是地名,在此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相传周武王伐纣时,和诸侯在此会盟,“乃心在咸阳”(指秦的都城)。这两句曹操是在此借用典故,像周武王会合诸侯弔民代罪。而说袁绍却“军合力不齐”,力量不能合一,还自相残杀。诗末的六句概括地写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惨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流露出了诗人悲伤时悯乱的情感,苍凉凄楚、形象鲜明、历历在目。(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五代梦 浪潮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超能农民工 极品上门女婿 我的青春我的刀塔 砸锅卖铁去上学 巅峰游戏制作人 赘婿归来 他身上有条龙
相关推荐:
乾坤九环珠绝口不提,我爱你亿万宠婚缠绕一路繁花相送江山不若三千弦半路夫妻奈何缘浅绝世邪少最强近身保镖